皮肤瘙痒可通过保湿护理、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药膏、光疗、中医调理等方式治疗。皮肤瘙痒可能与皮肤干燥、过敏反应、湿疹、神经性皮炎、肝胆疾病等因素有关。
皮肤干燥是瘙痒的常见诱因,日常可使用含尿素或甘油的保湿霜,避免频繁洗澡及使用碱性洗剂。室内湿度建议维持在较高水平,冬季可减少空调使用时间。棉质衣物有助于减少摩擦刺激,洗澡水温不宜过高。
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等第二代抗组胺药可缓解过敏因素导致的瘙痒,对荨麻疹或虫咬皮炎效果显著。部分药物可能引起嗜睡,建议夜间服用。用药期间需观察是否出现口干、头晕等不良反应。
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适用于局限性湿疹或皮炎,能快速消炎止痒。面部及皮肤薄嫩部位建议选择弱效制剂,连续使用不超过两周。长期大面积使用可能引发皮肤萎缩等副作用。
窄谱中波紫外线疗法对顽固性瘙痒如尿毒症性瘙痒有效,需在专业机构进行多次治疗。治疗期间需佩戴防护眼镜,可能出现皮肤干燥或色素沉着等反应。光敏性疾病患者禁用该方法。
血虚风燥型瘙痒可服用消风止痒颗粒,湿热型适用龙胆泻肝丸。外洗方可选用苦参、地肤子等草药煎汤湿敷。针灸选取曲池、血海等穴位,需由执业中医师操作。治疗期间忌食辛辣发物。
皮肤瘙痒患者应避免搔抓导致继发感染,贴身衣物选择纯棉材质并定期消毒。饮食宜清淡,减少海鲜、辛辣等易致敏食物摄入。如瘙痒持续超过两周或伴随皮疹、黄疸等症状,需及时排查糖尿病、肝胆疾病等系统性疾病。日常可使用冷敷或薄荷脑洗剂暂时缓解症状,但需注意避免皮肤冻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