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是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包括咽部灰白色假膜、发热、咽痛、声音嘶哑等,可通过抗生素治疗、抗毒素治疗、对症支持治疗等方法干预。
白喉特征性表现为咽部出现灰白色或污秽色假膜,质地致密且不易剥离,强行撕脱易引发出血。假膜可蔓延至扁桃体、悬雍垂及喉部,导致气道梗阻风险。该症状由白喉杆菌外毒素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和纤维蛋白渗出所致,需通过咽拭子培养确诊。治疗需立即注射白喉抗毒素中和毒素,同时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钠或阿奇霉素分散片等抗生素杀菌。
患者常伴有38-39℃中高度发热、乏力、面色苍白等全身症状,重症可出现心肌炎或周围神经麻痹。这与细菌毒素入血导致多器官损害有关,需监测心电图和心肌酶谱。除抗毒素外,需静脉滴注维生素C注射液营养心肌,对呼吸困难者给予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缓解喉头水肿。
约半数患者会出现颌下淋巴结肿大,形成"牛颈"样外观,触诊有压痛。此为细菌经淋巴扩散引发炎症反应,需与化脓性淋巴结炎鉴别。治疗时在抗生素基础上可辅以硫酸镁溶液湿敷消肿,若形成脓肿需切开引流。
喉白喉患儿易发生吸气性呼吸困难、犬吠样咳嗽,严重时出现三凹征甚至窒息。需紧急行气管切开术建立气道,术后使用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稀释痰液。此并发症与假膜阻塞声门相关,病死率较高,接种百白破疫苗是有效预防手段。
病后2-6周可能出现软腭麻痹导致吞咽困难,或眼肌麻痹引起复视。此为毒素损害周围神经所致,多可自行恢复。康复期可配合甲钴胺片营养神经,并进行吞咽功能训练。需注意此类患者应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后连续两次咽拭子培养阴性。
白喉患者应严格隔离至病原学检测转阴,接触者需预防性服用红霉素肠溶片。恢复期给予高热量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避免辛辣食物刺激咽喉。保持口腔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漱口,卧床休息至心肌炎风险期度过。未完成疫苗接种的密切接触者应立即补种白喉类毒素疫苗,流行期间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