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权威问答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疥疮的起因是什么
病情描述:
疥疮的起因是什么
医生回答专区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 郭朝阳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疥疮可能由直接接触传播、免疫力低下、卫生条件差、疥螨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外用药物、环境消毒、衣物处理、药物治疗等方式干预。

    1、直接接触传播

    与感染者皮肤直接接触或共用衣物被褥导致疥螨传播,需隔离患者并对密切接触者筛查,可外用硫磺软膏、苯甲酸苄酯搽剂、克罗米通乳膏。

    2、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易感,表现为皮肤褶皱处剧烈瘙痒,需控制基础疾病并增强免疫力,配合使用林旦乳膏、伊维菌素片、扑灭司林霜。

    3、卫生条件差

    集体居住环境拥挤或清洁不足易滋生疥螨,患者衣物需沸水烫洗暴晒,居住场所应喷洒除螨剂并保持通风干燥。

    4、疥螨感染

    雌性疥螨在表皮角质层掘隧产卵引发炎症反应,夜间瘙痒显著伴丘疹水疱,需全身涂抹杀虫药物并口服抗组胺药缓解症状。

    治疗期间避免抓挠防止继发感染,家庭成员需同步防治,贴身织物每日更换消毒直至症状完全消退。

相关文章
什么是埃博拉病毒,是什么症状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致死率很高的罕见病毒,能够引起人类和灵长动物产生出血热,可引起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出血等症状。 埃博拉病毒是于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的埃博拉河沿岸被发现,属于一种烈性传染病病毒,其死亡率最高可达90%以上,平均死亡率为50%。其致死原因主要是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性休克或多器官功能衰竭。 埃博拉病毒感染后,可出现发热、肌肉和关节疼痛、头痛等症状;发病2-3天可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黏液便或血便症状。腹泻持续数天,病程4-5天进入出血期,症状包括呕血、咯血、黑便、注射部位出血、鼻出血等。
埃博拉病毒预防措施
预防埃博拉病毒,尽量不要直接接触感染者及其衣物。如果感染者体液喷溅,需立即闭上眼睛,并做好衣物消毒处理。患者恢复后还需禁欲3个月,防止病毒扩散。 1.预防接触:埃博拉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进行传播及扩散,照看病人的家属和医护人员感染风险较高,任何人接触感染者时,都处于危险境地,所以在做基本治疗,或接触病人时,都需要穿上防护服。 2.预防感染源入眼:如不小心沾到感染者体液,需立即使用肥皂水、酒精将其冲洗。若进入眼内,感染风险较高,在患者出现液体喷溅时,需及时闭眼睛。 3.衣物消毒处理:埃博拉病毒感染者可出现多部位大出血症状,可从眼睛、嘴巴、耳朵、鼻子等部位有血液渗出,包括其他呕吐物、粪便和体液都会污染衣物。感染者衣物需尽快烧掉,并采用专业设备净化处理,以免加大病毒传播及扩散。 4.预防性生活:埃博拉患者康复后不会传播病毒,但病毒可在精液中存活3个月或以上,患者需禁欲3个月以上。
埃博拉病毒属于甲类传染病吗
埃博拉病毒不属于我国甲类传染病,但病毒传播性和危害性较高,可按照甲类传染病进行防控。 我国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和霍乱,需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但埃博拉尚未划分为甲类传染病,埃博拉病毒爆发属于过急公共卫生事件,类似于国内甲类传染病管理病种。 埃博拉病毒为丝状病毒科,病毒稳定性较高,多寄生于非灵长类生物,其生物安全等级要高于艾滋病和SARS,可诱发出血热,病死率在50%-90%左右,目前并未在我国爆发,若处于疫区,需做避免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者体液。
埃博拉病毒是哪类传染病
埃博拉病毒不符合我国法定传染病种类,但因其病毒稳定性和传播性较强,需按照甲类传染病管控。 我国传染病可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为最高级别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埃博拉病毒是非洲罕见病毒,属于丝状病毒科,为RNA病毒,RNA病毒传播性和稳定性较高,低于60℃以下的高温无法将其灭活,主要寄生于人类和猴子等非灵长动物体中。 埃博拉病毒主要在非洲地区爆发,尚未在我国境内爆发,所以我国法定传染病中,不包含埃博拉病毒,但因病毒危害性较强,可划分为甲类传染病防控。
埃博拉病毒如何预防
预防埃博拉病毒,首先需了解相关防控知识,并避免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者、感染动物或尸体。 埃博拉病毒通过处理受感染动物和其尸体引起,或因为直接接触感染者体液,以及不安全病例管理、丧葬操作等原因所致。预防埃博拉病毒传播,需先了解病毒性质、传播方式以及如何防止其扩散,并遵从国家卫生部发布的指引性文件,若怀疑周边人感染病毒,需鼓励并支持感染者去往定点医疗结构寻求医学治疗。 个人在疫区处理死亡病例时,需要正确穿戴防护设备,尽量减少接触高风险感染动物,如猴子、蝙蝠、猩猩等,若确定或怀疑动物感染,尽量不要再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