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狼疮主要分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盘状红斑狼疮、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药物性红斑狼疮和新生儿红斑狼疮五种类型,区分依据包括临床表现、免疫学特征及受累器官范围。
表现为多系统受累,典型症状有面部蝶形红斑、关节痛及肾脏损害,血清中可检测到抗双链DNA抗体和抗Sm抗体。
以皮肤局限性盘状红斑为主,常见于头面部,通常不累及内脏,组织病理显示角化过度和毛囊角栓。
特征为环状或丘疹鳞屑性皮损,光敏感明显,多伴有抗Ro/SSA抗体阳性,内脏损害较轻。
由普鲁卡因胺等药物诱发,表现为发热、关节炎,血清抗组蛋白抗体阳性,停药后症状可缓解。
母婴传播抗Ro/SSA抗体导致,表现为皮肤环形红斑和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多数患儿皮损半年内自愈。
日常需注意防晒避光,避免使用诱发药物,定期监测抗体水平及器官功能,出现新发症状应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