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动脉狭窄导致高血压可能由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大动脉炎、先天性血管畸形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控制、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外科手术等方式治疗。
肾动脉狭窄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中老年人,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治疗需控制基础疾病,可遵医嘱使用阿托伐他汀、氨氯地平、缬沙坦等药物。
纤维肌性发育不良是年轻患者肾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属于血管壁发育异常。典型表现为突发性高血压,可能伴有腰痛。血管成形术是首选治疗方法,必要时可配合使用贝那普利、美托洛尔等降压药物。
大动脉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血管炎,可导致肾动脉炎症性狭窄。患者常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治疗需使用泼尼松等免疫抑制剂,配合硝苯地平控制血压,严重者需行血管重建手术。
少数患者因先天性肾动脉发育异常导致狭窄,儿童期即可出现顽固性高血压。诊断依靠血管造影,治疗以手术矫正为主,术前可使用卡托普利等药物临时控制血压。
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患者应低盐饮食,定期监测血压,避免剧烈运动,严格遵医嘱用药并定期复查肾功能和血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