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高血压多数情况下对身体损伤较小,但长期未控制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主要影响因素有血压波动幅度、基础疾病、年龄、自主神经功能等。
体位变化时收缩压升高超过20毫米汞柱可能加重血管内皮损伤,建议通过动态血压监测评估波动程度,必要时使用缓释降压药。
合并糖尿病或动脉硬化者更易出现靶器官损害,可能与血管弹性下降、压力反射功能减退有关,需优先控制原发病。
老年人因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更易发生体位性高血压,建议改变体位时动作放缓,避免快速起立诱发眩晕。
自主神经调节障碍会导致血压调节异常,表现为卧位高血压伴直立性低血压,需进行倾斜试验明确诊断。
日常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起身时扶靠支撑物,定期监测卧位与立位血压差值,若伴随头痛或视物模糊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