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耳朵后肿痛可能由外耳道损伤、外耳道炎、真菌感染、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清洁护理、抗炎治疗、抗真菌药物、抗过敏药物等方式缓解。
掏耳工具使用不当可能导致外耳道皮肤破损,引发局部红肿疼痛。避免继续掏耳,保持耳道干燥,可使用红霉素软膏预防感染。
频繁掏耳破坏耳道保护性屏障,可能诱发细菌感染。表现为耳道灼热感、分泌物增多。需氧氟沙星滴耳液抗感染,配合布洛芬缓解疼痛。
潮湿环境或共用掏耳工具可能引发耳道真菌感染,伴随瘙痒和白色屑状分泌物。确诊后需使用克霉唑滴耳液,避免搔抓加重损伤。
部分人群对金属掏耳棒或棉签材质过敏,表现为耳道水肿伴皮疹。需立即停用致敏物品,口服氯雷他定配合地塞米松软膏局部涂抹。
出现持续肿痛或流脓时应及时就诊耳鼻喉科,避免擅自使用药物。日常减少掏耳频率,清洁时仅处理耳廓可见部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