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寒与湿热是中医常见的两种证型,主要区别在于寒热属性及伴随症状。湿寒表现为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腻;湿热则见身热、口苦、舌红苔黄腻。
湿寒多因外感寒湿或脾阳不足,导致水湿内停;湿热常由饮食辛辣、外感暑湿或肝胆郁热,使湿与热胶结。
湿寒者喜暖恶寒,分泌物清稀,大便溏薄;湿热者怕热多汗,分泌物黄浊,大便黏滞臭秽。
湿寒舌质淡胖有齿痕,脉沉迟;湿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湿寒需温阳化湿,可用附子理中丸;湿热应清热利湿,可选龙胆泻肝汤,均需中医辨证用药。
日常需避免居住潮湿环境,湿寒者宜食生姜、山药等温性食物,湿热者建议多吃绿豆、冬瓜等清热食材,症状持续应尽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