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耳朵进水通常不会造成严重影响,多数情况下水分可自行排出。主要风险因素包括进水后处理不当、耳道结构异常、继发感染或原有耳部疾病。
少量水分进入外耳道时,耳道弯曲结构和耳垢的疏水性可阻挡水分深入,建议家长用柔软毛巾吸干耳廓水分,避免用棉签掏挖。
错误使用掏耳工具可能将水分推入更深部位,家长需让宝宝侧头单脚跳促进排出,或使用儿童专用吸耳球轻柔吸水。
若进水后出现抓耳哭闹、耳道红肿,可能与细菌感染有关,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抗生素药物。
合并先天性耳道狭窄或鼓膜穿孔时易引发中耳炎,需耳鼻喉科检查确诊,必要时进行耳内镜或听力测试。
保持宝宝洗澡时耳部干燥,游泳佩戴防水耳塞,出现持续耳痛、流脓或发热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