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过狂犬疫苗后发烧属于常见不良反应,通常表现为低热、乏力、注射部位红肿,可能与疫苗反应、感染因素、免疫应答异常、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灭活疫苗中的成分可能刺激机体产生一过性发热,体温多低于38.5℃,建议多饮水观察,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混悬液、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解热镇痛药。
接种时皮肤消毒不彻底或护理不当可能继发细菌感染,表现为发热伴局部化脓,需就医排查后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分散片、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治疗。
少数人接种后出现超敏反应导致体温升高,可能与白细胞介素释放有关,伴随皮疹或关节痛,需医生评估后使用地塞米松片、氯雷他定片、马来酸氯苯那敏片等抗过敏药物。
儿童、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更易出现发热反应,体温可能超过39℃,需密切监测并配合物理降温,避免擅自使用退热药掩盖病情。
接种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注射部位清洁干燥,若发热持续超过48小时或出现寒战、意识模糊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