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叮咬后出现小水泡可能与局部过敏反应、虫咬皮炎、继发感染或特殊体质反应有关,通常表现为瘙痒性红肿伴随透明疱液。
蚊虫唾液蛋白引发Ⅰ型超敏反应,刺激组胺释放导致皮肤水肿。可冷敷缓解瘙痒,避免抓挠,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片、炉甘石洗剂、地奈德乳膏。
迟发型变态反应造成真皮浅层炎症,常见于敏感人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可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复方倍氯米松樟脑乳膏、马来酸氯苯那敏片。
抓破皮肤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侵入,可能出现脓性分泌物。需消毒处理,医生可能开具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头孢克洛分散片。
部分人群对蚊虫毒素反应强烈,形成大疱性虫咬反应。建议进行过敏原检测,严重时需口服泼尼松片或静脉注射钙剂。
被叮咬后应立即用肥皂水清洗,儿童患者家长需修剪指甲防止抓伤,反复起疱或发热需就诊皮肤科。日常可安装纱窗蚊帐,外出使用避蚊胺驱蚊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