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水泡可能由摩擦刺激、高温烫伤、接触性皮炎、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局部护理、药物涂抹、抗感染治疗等方式缓解。
皮肤长时间摩擦可能导致表皮分离形成水泡,常见于手脚部位。建议减少摩擦源,保持皮肤干燥,可遵医嘱使用红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等药物预防感染。
高温液体或物体接触皮肤会导致组织损伤形成水泡。立即用冷水冲洗降温,避免戳破水泡,可遵医嘱使用磺胺嘧啶银乳膏、湿润烧伤膏、复方桐叶烧伤油等药物促进愈合。
接触过敏原或刺激物会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形成水泡。需远离致敏物质,可遵医嘱使用糠酸莫米松乳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卤米松乳膏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缓解症状。
单纯疱疹病毒或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可引起群集性水泡。需保持患处清洁,可遵医嘱使用阿昔洛韦乳膏、喷昔洛韦乳膏、泛昔洛韦片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出现水泡后应避免抓挠,保持创面清洁,穿着宽松衣物减少摩擦,若伴随发热或大面积水泡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