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耳炎可通过保持耳道干燥、局部用药、控制感染源、定期复查等方式治疗。慢性中耳炎通常由反复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力低下、解剖结构异常等原因引起。
避免游泳或洗澡时耳道进水,使用防水耳塞保护,潮湿环境可能加重炎症。生理性因素无需药物干预,日常可用无菌棉签轻柔吸干外耳道水分。
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硼酸酒精溶液等抗菌消炎药物。局部用药可能与致病菌耐药性、药物渗透性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耳道分泌物增多、听力下降等症状。
及时治疗鼻窦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减少病原体经咽鼓管逆行感染。病理性因素需配合口服阿莫西林、头孢克肟等抗生素,伴随发热或耳痛需就医。
通过耳内镜或听力检查监测鼓膜穿孔愈合情况,中耳胆脂瘤等并发症需手术清除。病程超过3个月或反复发作可能需鼓室成形术等外科干预。
日常避免用力擤鼻及耳道掏挖,适当补充维生素A增强黏膜修复能力,症状持续加重需耳鼻喉科专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