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前后骨盆的变化主要包括耻骨联合增宽、骶髂关节松弛、骨盆倾斜度调整及盆底肌群拉伸,这些变化与激素水平、胎儿压迫及分娩方式等因素相关。
妊娠期松弛素分泌增加导致韧带松弛,耻骨联合间隙可生理性增宽2-3毫米,分娩时可能进一步分离。轻度分离可通过骨盆带固定和凯格尔运动恢复,严重分离需物理治疗。
孕晚期骶髂关节活动度增加以适应胎头下降,可能伴随腰部酸痛。产后6-8周多数可自行恢复,疼痛明显者可进行热敷和核心肌群训练。
胎儿生长使骨盆前倾角度增大,产后可能遗留姿势性骨盆前倾。建议通过臀桥运动和姿势矫正改善,持续存在需排除椎间盘病变。
分娩过程直接牵拉盆底肌肉及筋膜,可能导致短暂性控尿障碍。产后应尽早进行生物反馈治疗,配合电刺激促进肌力恢复。
建议产后42天进行盆底功能评估,避免过早负重劳动,适度补充钙质及胶原蛋白有助于韧带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