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介入治疗后心绞痛可通过药物调整、生活方式干预、心脏康复训练、二次手术评估等方式治疗。心脏介入治疗后心绞痛通常由支架内再狭窄、冠状动脉痉挛、微循环功能障碍、其他血管病变等原因引起。
支架内再狭窄可能与内皮过度增生、抗血小板药物不足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活动后胸痛、胸闷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硝酸异山梨酯片等药物。
冠状动脉痉挛可能与吸烟、情绪激动等诱因相关,需严格戒烟并控制血压血糖。每日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饮食遵循低盐低脂原则。
微循环功能障碍可通过心肺运动试验评估后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在专业监护下进行功率自行车训练,逐步改善心肌灌注。
其他血管病变可能涉及非靶血管进展性狭窄,通常需要复查冠脉造影。根据结果选择药物球囊扩张或旁路移植手术等治疗方式。
术后需定期监测血脂、血糖等指标,避免过度劳累。胸痛持续不缓解时应及时复查心电图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