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通常无须手术治疗,多数通过调整喂养方式或光疗即可缓解。母乳性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黄染、巩膜黄染、嗜睡、食欲下降等症状。
母乳性黄疸早期表现为面部皮肤轻度黄染,逐渐蔓延至躯干和四肢,巩膜可能呈现淡黄色,部分婴儿可能出现嗜睡或吃奶减少。
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增高,导致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但通常不会引起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建议家长暂停母乳喂养2-3天观察黄疸变化,必要时可配合蓝光治疗,严重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苯巴比妥等药物促进胆红素代谢。
当黄疸持续超过3周、胆红素水平超过15mg/dl或出现拒奶、发热等症状时,家长需及时带婴儿就医排除病理性黄疸。
哺乳期母亲应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适当增加喂养频率,定期监测婴儿体重增长和黄疸变化情况,必要时在儿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