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儿科 > 儿科学 > 其它
中荧光网织红细胞比率偏高可能与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有关。
铁元素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不足,骨髓代偿性增加网织红细胞释放。...
智力低下的孩子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语言能力、社交行为及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低于同龄儿童,早期可能表现为发育迟缓、学习困难,严重者可伴随行为异常或躯体疾病。
运动、语言等发...
宝宝误食老鼠药需立即就医,可通过观察异常症状、检查残留物、询问接触史、实验室检测等方式综合判断。
家长需警惕宝宝突然出现呕吐、抽搐、皮肤瘀斑、呼吸困难等症状,部分鼠...
八个月大的宝宝缺钙可能表现为夜间哭闹、枕秃、出牙延迟、囟门闭合晚等症状,可通过饮食调整、维生素D补充、户外活动、血钙检测等方式综合判断。
缺钙可能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
早产儿在服用维生素AD制剂期间可以遵医嘱补充维生素D3,但需严格监测剂量避免蓄积中毒。维生素AD与维生素D3的联合使用主要与早产儿营养需求、个体化补充方案、代谢差异、医嘱调整等因素有关。
早产儿外观特点主要有皮肤薄嫩、胎毛多、头围较大、耳廓柔软等。这些特征与胎儿发育成熟度密切相关,需结合胎龄综合评估。
早产儿皮肤呈半透明状,皮下脂肪少,血管清晰可见,易...
早产儿纠正月龄计算器通过当前实际月龄减去早产周数计算,主要用于评估生长发育水平。计算方式主要有实际月龄减早产周数、按预产期基准计算、生长曲线对照、定期儿科随访四种方法。
早产儿发育标准对照表是评估早产儿生长和神经发育的参考工具,主要包括体重、身长、头围、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及社交能力等指标。
矫正月龄后体重应接近足月儿曲线,出生后前...
婴儿缺乏维生素K1可能出现皮肤瘀斑、脐带残端渗血、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维生素K1缺乏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轻微碰撞即可出现皮下出血,表现为针尖...
婴儿耳朵里一直有湿湿的耳屎可能由外耳道生理性分泌物、洗澡进水、外耳道湿疹、中耳炎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清洁护理、抗炎治疗等方式改善。
婴儿外耳道皮脂腺分泌旺盛,耳屎多...
12345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10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丙型肝炎抗体正常值为阴性,检测结果通常提示未感染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抗体检测主要有定性检测、定量检测、免疫层析法、化学发光法等方法。
定性检测结果为阴性时表示未检测到丙型肝炎抗体,阳性则提示可能存在感染,需进一步确认。
定量检测可测量抗体浓度,结果低于临界值为阴性,高于临界值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免疫层析法快速简便,常用于初筛,阴性结果通常可排除急性感染,但可能存在窗口期漏检。
化学发光法灵敏度高,可检测低浓度抗体,阴性结果可靠性较高,是临床常用确认方法之一。
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进行丙型肝炎筛查,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共用注射器等可能传播行为。
乙肝小三阳患者肝功能可能正常也可能异常,主要与病毒复制活跃度、肝脏炎症程度、免疫系统状态、纤维化进展等因素有关。
乙肝病毒低复制时肝细胞损伤较轻,肝功能检查可能显示转氨酶正常,此时需定期监测HBV-DNA载量。
肝脏存在轻微炎症时部分患者仍可表现为肝功能正常,但肝穿刺活检可能发现组织学改变,建议结合超声检查评估。
免疫系统对病毒未产生强烈攻击时,肝细胞未受明显破坏,表现为肝功能正常,此类患者仍具有传染性需做好防护。
早期肝纤维化阶段肝功能指标可能未见异常,但弹性成像或FibroScan检查可发现肝脏硬度值升高,需警惕病情进展。
乙肝小三阳患者即使肝功能正常也应每3-6个月复查,避免饮酒和滥用药物,保持优质蛋白饮食并控制脂肪摄入。
丙类传染病主要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等。
由流感病毒引起,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
由腮腺炎病毒导致,特征为腮腺肿痛,可能伴有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风疹病毒感染所致,典型症状包括皮疹、低热、淋巴结肿大,孕妇感染可能导致胎儿畸形。
由肠道病毒或腺病毒引起,表现为眼结膜充血、分泌物增多,具有高度传染性。
预防丙类传染病需注意个人卫生,接种相应疫苗,出现症状及时就医隔离治疗。
乙肝患者服用艾米替诺福韦片可能抑制病毒复制,但完全转阴概率较低。乙肝转阴与病毒载量、免疫状态、药物敏感性等因素有关。
艾米替诺福韦片是核苷酸类似物,通过抑制乙肝病毒逆转录酶活性降低病毒载量,但难以彻底清除肝细胞内cccDNA。
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对病毒清除起关键作用,免疫耐受期患者即使长期用药也可能无法实现血清学转换。
乙肝病毒cccDNA可在肝细胞核内长期存在,现有抗病毒药物无法完全清除,导致临床治愈率有限。
部分患者需联合干扰素或免疫调节剂治疗,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可提高,但HBsAg转阴仍具挑战性。
建议定期监测HBV-DNA、肝功能及乙肝五项指标,严格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配合低脂高蛋白饮食避免肝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