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长水泡可通过保持干燥、避免摩擦、外用药物、穿刺引流等方式处理。水泡通常由摩擦刺激、真菌感染、接触性皮炎、汗疱疹等原因引起。
减少汗液浸泡,穿透气棉袜并每日更换,清洗后彻底擦干脚部。生理性摩擦引起的水泡无须特殊治疗,3-5天可自行吸收。
更换宽松鞋具,水泡处贴敷医用敷料缓冲压力。反复摩擦可能导致水泡增大或继发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
真菌感染可使用联苯苄唑乳膏、硝酸咪康唑软膏、特比萘芬凝胶。伴随脱屑瘙痒时可能与足癣有关,需连续用药2-4周。
大于1厘米的张力性水泡需无菌穿刺,保留表皮覆盖创面。继发细菌感染可出现脓性渗出,此时需配合莫匹罗星软膏抗感染。
避免自行撕脱水泡表皮,出现发热或化脓症状应及时就医,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足部护理预防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