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缺血症状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控制基础疾病、康复训练等方式改善。后循环缺血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颈椎病变、心脏疾病等原因引起。
戒烟限酒,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避免久坐或突然转头等诱发椎动脉受压的动作,每日适度进行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
可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阿托伐他汀调节血脂,尼莫地平改善脑血管痉挛。药物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不可自行增减剂量。
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定期监测相关指标。高血压可能与血管内皮损伤有关,糖尿病易导致微循环障碍,需针对性用药管理。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前庭功能康复,配合针灸或物理治疗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训练强度需循序渐进。
若出现持续性眩晕、视物重影或跌倒发作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就医排查脑梗死风险,日常注意避免脱水及过度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