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癣主要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其他可能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及马拉色菌等。婴儿皮肤屏障功能不完善、局部潮湿、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易诱发感染。
白色念珠菌是奶癣最常见的致病菌,多因哺乳后未及时清洁口周导致。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红色斑疹伴脱屑,可遵医嘱使用制霉菌素软膏、克霉唑乳膏或咪康唑霜剂。
继发细菌感染时可能出现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皮损表现为渗出性结痂。需配合医生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或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
链球菌感染常见于抓挠后的皮肤破损处,伴随红肿热痛。家长需保持患儿手部清洁,医生可能建议使用红霉素软膏、克林霉素凝胶或磺胺嘧啶银乳膏。
马拉色菌感染多与油脂分泌旺盛相关,皮损呈黄褐色鳞屑。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酮康唑洗剂、联苯苄唑乳膏或环吡酮胺霜。
家长需每日用温水轻柔清洁婴儿面部,避免过度包裹,哺乳后及时擦干口周。若皮损扩散或出现脓疱,应立即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