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洞后方出现肉疙瘩可能与瘢痕增生、皮脂腺囊肿、局部感染或瘢痕疙瘩有关,可通过局部护理、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或手术切除等方式处理。
耳洞穿刺后局部组织异常修复形成硬结,表现为红色隆起。建议避免牵拉刺激,可局部涂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或硅酮凝胶,严重时需注射糖皮质激素。
耳部皮脂腺堵塞导致囊性肿物,触诊有弹性感。保持局部清洁,继发感染时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反复发作需手术完整切除囊肿壁。
细菌感染引发红肿热痛,可能伴脓液渗出。每日用碘伏消毒,外涂夫西地酸乳膏,口服头孢呋辛酯片控制感染,形成脓肿需切开引流。
体质因素导致结缔组织过度增生,超出原伤口范围。早期注射曲安奈德抑制增生,较大疙瘩需手术切除联合放射治疗防止复发。
日常避免抓挠刺激,更换防过敏耳钉,出现持续增大、破溃或疼痛加剧应及时就诊皮肤科或整形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