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疾病百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脑梗塞(脑梗、脑梗死)

脑梗塞

脑梗塞概述

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儿童少年少见。引起脑梗塞的主要因素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脑梗... [详情]
  • 发病部位在哪里?头部
  • 应该挂什么科?神经内科、中医内科
  • 有什么典型症状?意识障碍、偏瘫、头痛、口齿不清、半身不遂
  • 应该做哪些检查项目呢?头部MRI、头部CT
  • 这样的病症传染吗?该病不具有传染性
  • 高发人群?无人群限制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语音

更多

相关医生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相关问答

更多

梁红

Q: 脑梗塞能治好吗怎么办

A:

脑梗塞可通过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康复训练、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脑梗塞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血液高凝状态等原因引起。

1、溶栓治疗

发病4.5小时内可使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超过时间窗可采用尿激酶或瑞替普酶。溶栓治疗需在卒中中心进行,可能伴随颅内出血风险。

2、抗血小板治疗

急性期后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预防复发。抗血小板治疗可能与消化道出血、皮下瘀斑等症状有关。

3、康复训练

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和吞咽功能训练。康复训练需要持续3-6个月,可显著改善偏瘫、构音障碍等后遗症。

4、手术治疗

大面积脑梗塞可考虑去骨瓣减压术,颈动脉狭窄超过70%需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干预能降低颅内压和预防再发卒中。

脑梗塞患者需控制血压血糖,戒烟限酒,定期复查颈动脉超声和血脂,坚持康复锻炼有助于功能恢复。

梁红

Q: 脑梗塞患者的护理误区

A:

脑梗塞患者的护理误区主要有急于康复训练、忽视心理疏导、错误饮食搭配、自行调整药物等。

1、急于康复训练

过早进行高强度训练可能导致肌肉损伤或跌倒,康复训练需在医生指导下分阶段进行,急性期以卧床被动活动为主。

2、忽视心理疏导

约半数患者会出现卒中后抑郁,表现为情绪低落、拒绝治疗,家属需配合心理医生进行认知行为干预和情感支持。

3、错误饮食搭配

过度限制脂肪摄入可能影响营养状况,应保证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摄入,吞咽障碍者需采用糊状食物,避免呛咳。

4、自行调整药物

擅自停用抗凝药物可能诱发再次梗塞,降压药剂量调整不当会导致脑灌注不足,所有用药变更必须经神经内科医生评估。

护理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压血糖,保持肢体功能位摆放,注意观察有无新发症状,出现意识改变或肢体无力加重应立即就医。

梁红

Q: 腔隙性脑梗塞怎么治疗好

A:

腔隙性脑梗塞可通过控制危险因素、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定期随访等方式治疗。腔隙性脑梗塞通常由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小动脉硬化等原因引起。

1、控制危险因素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

2、药物治疗

可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等抗血小板药物,阿托伐他汀钙片等调脂药物,以及尼莫地平片等改善脑循环药物。

3、康复训练

针对肢体功能障碍可进行运动功能训练,言语障碍可进行语言康复训练,认知障碍可进行认知功能训练。

4、定期随访

定期复查头颅影像学检查,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适量运动,避免情绪激动,饮食注意营养均衡,定期监测各项指标变化。

廖张元

Q: 发生了脑梗塞能活多长时间

A:

脑梗塞患者生存时间差异较大,从数月到数十年不等,主要与梗塞面积、治疗时机、基础疾病控制、康复护理等因素有关。

1、梗塞面积

小面积梗塞经规范治疗可能不影响自然寿命,大面积梗塞或脑干梗塞急性期死亡率较高,需紧急溶栓或取栓治疗。

2、治疗时机

发病4.5小时内接受静脉溶栓可显著改善预后,每延迟1小时治疗,生存率下降约20%,遗留后遗症风险增加。

3、基础疾病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房颤等疾病会缩短生存期,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利伐沙班等药物控制原发病。

4、康复护理

早期康复训练可减少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预防肺炎、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二级预防能降低复发风险。

建议低盐低脂饮食,循序渐进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定期监测血压血糖,遵医嘱服用抗凝药物并观察出血倾向。

本周疾病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