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疾病百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手足口病(发疹性口腔炎、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概述

手足口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4岁以下易得。夏秋之交都有发病,9月是高峰期,典型的起病过程是中等热度发热(体温在39℃以下),进而出现咽痛,幼儿表现为流口水、拒食,嗓子里还有一些小水泡,没有并发症的患儿,一周左右即可痊愈。少数患儿有神经系统症状,并发无菌性脑膜炎和皮肤继发感染,极少有后遗症。
  • 发病部位在哪里?口腔
  • 应该挂什么科?传染科
  • 有什么典型症状?流涎、腹痛、口唇疱疹、斑丘疹、黏膜疹、手、足部厚壁水疱、高热不退
  • 应该做哪些检查项目呢?感染性疾病病原体检测
  • 这样的病症传染吗?该病具有传染性
  • 高发人群?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语音

更多

相关医生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相关问答

更多

刘玲

Q: 手足口病怎么才算严重

A:

手足口病严重程度可从早期口腔疱疹、手部皮疹,进展为持续高热、神经系统症状,最终出现心肺衰竭等终末期表现。

1、早期表现:

口腔黏膜散在疱疹或溃疡,手、足、臀部出现斑丘疹或疱疹,患儿可能伴有低热、食欲减退。

2、进展期表现:

体温超过39℃持续3天以上,出现肢体抖动、呕吐、嗜睡,皮疹范围扩大或伴有明显疼痛。

3、危重信号:

呼吸急促、心率增快、四肢发凉,可能出现抽搐、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4、终末期表现:

肺水肿、循环衰竭,部分患儿会出现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体温及肢体活动,出现持续高热不退、频繁呕吐或肢体无力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

刘玲

Q: 手足口病用输液吗

A:

手足口病多数情况下无须输液治疗,主要通过口服药物、皮肤护理、补液支持、隔离观察等方式处理。是否需要输液主要取决于脱水程度、并发症风险、进食能力、病情严重性等因素。

1、脱水程度

轻度脱水可通过口服补液盐纠正,重度脱水伴电解质紊乱需静脉补液。患儿出现尿量减少、眼窝凹陷等症状时需评估输液必要性。

2、并发症风险

合并脑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时需静脉给药。当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等症状时提示可能需要输液治疗。

3、进食能力

口腔疱疹疼痛导致无法进食饮水超过4小时,需考虑静脉营养支持。家长需用小勺缓慢喂食凉流质食物减轻疼痛。

4、病情严重性

普通病例以对症治疗为主,重症病例需住院输液监测。家长需每日检查患儿手掌足底皮疹变化及精神状态。

患病期间保持室内通风,选择米汤、酸奶等温凉软食,避免抓挠皮疹。出现嗜睡、呼吸急促等危重症状须立即就医。

刘玲

Q: 手足口病的早期症状表现有哪些

A:

手足口病的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低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食欲减退。症状发展通常经历潜伏期、前驱期、疱疹期三个阶段。

1、低热

发病初期多见38℃左右低热,持续1-2天,可能伴有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需监测体温变化。

2、口腔疱疹

口腔黏膜出现米粒大小疱疹,多见于舌面、颊黏膜和硬腭,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导致进食疼痛。

3、手足皮疹

手掌、足底及臀部出现红色斑丘疹,部分发展为小水疱,呈离心性分布,通常不伴明显瘙痒。

4、食欲减退

因口腔溃疡疼痛导致拒食流涎,婴幼儿可能出现哭闹不安,需注意补充水分预防脱水。

患儿应居家隔离,保持皮肤清洁,选择温凉流质饮食,出现持续高热或精神萎靡需及时就医。

刘玲

Q: 手足口病禁忌哪些食物

A:

手足口病患儿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坚硬粗糙、过冷过热及高糖高盐食物,可适量吃苹果泥、蒸南瓜、小米粥、百合莲子羹等易消化食物,也可遵医嘱使用开喉剑喷雾剂、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蓝芩口服液等药物。

一、食物

1. 辛辣刺激

辣椒、花椒等可能刺激口腔溃疡,加重疼痛,建议家长选择清淡烹饪方式。

2. 坚硬粗糙

坚果、膨化食品等可能摩擦疱疹导致破损,家长需将食物处理成糊状或流质。

3. 过冷过热

冰品或烫食可能引发黏膜不适,建议提供常温食物,避免温度刺激。

4. 高糖高盐

糖果、腌制品可能延缓溃疡愈合,需控制钠和精制糖摄入量。

二、药物

1. 开喉剑喷雾剂

含八爪金龙等成分,可缓解咽部肿痛,使用前需摇匀。

2. 干扰素喷雾剂

重组人干扰素α2b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适用于疱疹局部喷洒。

3. 蒲地蓝口服液

蒲公英、板蓝根等中药组成,能清热解毒,减轻炎症反应。

4. 蓝芩口服液

含板蓝根、黄芩等,对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有一定疗效。

患儿饮食应以温凉流质为主,保持口腔清洁,若出现持续高热或精神萎靡需立即就医。

本周疾病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