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呼吸内科
52847阅读
Q: 黑热病属于哪类传染病
A:
黑热病属于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白蛉叮咬传播,在我国被列为乙类传染病管理。 病原体杜氏利什曼原虫通过雌性白蛉叮咬传播,白蛉吸食患者或病犬血液后成为传播媒介。 具有地域性流行特点,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夏秋季节高发,与白蛉活动周期相关。 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属于利什曼病的内脏型。 按传染病防治法归为乙类传染病,需在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部分地区仍存在自然疫源地。 疫区居民应做好防蛉措施,出现长期发热、肝脾肿大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1、传播途径
2、流行特征
3、病原学分类
4、防控等级
Q: 黑热病是什么病
A: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白蛉叮咬传播,主要症状包括长期发热、肝脾肿大、贫血等。 黑热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主要通过白蛉叮咬传播,也可通过输血或母婴传播。 早期表现为不规则发热、乏力,进展期出现肝脾肿大、贫血,晚期可能出现消瘦、出血倾向等严重症状。 通过骨髓穿刺、淋巴结活检或血清学检查可确诊,典型表现为利什曼原虫检测阳性。 主要使用葡萄糖酸锑钠、两性霉素B等药物治疗,严重病例可能需要脾切除手术。 预防黑热病应注意防蛉叮咬,疫区居民应使用蚊帐,避免在黄昏和黎明外出活动,出现长期发热应及时就医检查。1、病因
2、症状
3、诊断
4、治疗
Q: 黑热病的三大临床表现
A:
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的三大典型临床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及全血细胞减少。该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主要通过白蛉叮咬传播。 患者多表现为持续4周以上的弛张热或间歇热,体温可达39-40℃,常伴有畏寒但无显著寒战。发热期可长达数月,抗生素治疗无效。 脾脏进行性肿大是特征性表现,严重者脾脏可达盆腔;肝脏呈轻中度肿大,质地偏硬。脾功能亢进可导致血细胞破坏加剧。 表现为贫血、白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的三系降低,与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和脾功能亢进有关,患者出现苍白、出血倾向及易感染等症状。 确诊需通过骨髓穿刺检出利什曼原虫,治疗首选葡萄糖酸锑钠等锑剂,日常需做好防蛉措施,疫区居民应使用蚊帐并保持环境清洁。1、发热
2、肝脾肿大
3、全血细胞减少
Q: 黑热病的热型表现
A:
黑热病的热型表现主要为长期不规则发热、双峰热、弛张热和间歇热,可能伴随肝脾肿大、贫血等症状。 体温持续升高但无规律,每日波动幅度较大,可能持续数周至数月,与杜氏利什曼原虫在体内大量繁殖有关。 24小时内出现两次体温高峰,呈马鞍型曲线,是黑热病的特征性表现之一,常见于疾病进展期。 体温持续在39℃以上且24小时内波动超过1℃,但不会降至正常水平,多发生在合并细菌感染时。 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间隔时间相对规律,提示机体免疫系统与病原体处于对抗状态。 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伴随消瘦、乏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确诊后需规范使用葡萄糖酸锑钠等药物治疗,治疗期间需加强营养支持。1、长期不规则发热
2、双峰热
3、弛张热
4、间歇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