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疾病百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导管内乳头状瘤

导管内乳头状瘤概述

导管内乳头状瘤又被称之为称大导管乳头状瘤,囊内乳头状瘤等,是发生于乳头及乳晕区大导管的良性乳头状瘤。肿瘤由多个细小分支的乳头状新生物构成,常为孤立、单发,少数亦可累及几个大导管。本病的临床症状多不明显,多数以无痛性乳头溢液就诊,部分在检查乳房其他疾病作病理学检查时被发现。祖国医学称本病为“乳衄”,认为乳头为肝经所系,脾... [详情]
  • 发病部位在哪里?乳房
  • 应该挂什么科?普通外科
  • 有什么典型症状?乳头血性溢液、乳头水样溢液、乳头黄色溢液、乳晕深部可扪及肿块
  • 应该做哪些检查项目呢?血常规、乳房B超、胸部MRI
  • 这样的病症传染吗?该病不具有传染性
  • 高发人群?以35~50岁女性多见

相关语音

更多

相关问答

更多

崔方博

Q: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区别

A: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区别主要在于病变范围、组织学特征、恶变概率及治疗方式。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多为单发良性肿瘤,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则表现为多发性导管上皮增生。

1、病变范围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通常局限于单一导管内,形成孤立性肿物;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累及多个导管分支,呈弥漫性生长。

2、组织特征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具有完整纤维血管轴心,细胞排列规则;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表现为导管上皮多层增生,可伴不典型增生。

3、恶变风险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恶变概率较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属于癌前病变,需密切随访。

4、治疗差异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可行局部切除;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需广泛切除或象限切除,必要时需药物干预。

建议定期进行乳腺超声或钼靶检查,发现乳头溢液或肿块应及时就诊,术后患者需遵医嘱复查。

崔方博

Q: 什么是导管内乳头状瘤

A:

导管内乳头状瘤是乳腺导管内常见的良性肿瘤,主要表现为乳头溢液或乳房肿块,通常由导管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引起。

1、病因

导管内乳头状瘤可能与激素水平波动、慢性炎症刺激等因素有关,部分患者存在基因突变风险。

2、症状

典型表现为单侧乳头血性或浆液性溢液,部分患者可触及乳晕区小肿块,按压时可能有液体溢出。

3、诊断

乳腺超声和乳管镜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必要时需进行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或穿刺活检。

4、治疗

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式,对于较小病灶可选择乳管镜下切除术,术后需定期随访观察。

建议保持规律作息和良好心态,避免高雌激素食物摄入,术后遵医嘱定期复查乳腺超声。

张鞾

Q: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如何治疗

A: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可通过手术切除、药物治疗、定期随访、中医调理等方式治疗。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通常由激素水平异常、乳腺导管阻塞、慢性炎症刺激、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适用于瘤体较大或存在恶变风险的患者。手术方式包括乳腺区段切除术、乳腺导管切除术等。术后需配合病理检查明确性质。

2、药物治疗

对于不宜手术或术后辅助治疗,可遵医嘱使用他莫昔芬、托瑞米芬、溴隐亭等药物。药物治疗需定期监测激素水平及肝功能。

3、定期随访

对于体积较小且无症状的肿瘤,可选择定期乳腺超声或钼靶检查进行随访。随访期间需密切观察乳头溢液情况及肿块变化。

4、中医调理

中医治疗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主,可使用逍遥散、血府逐瘀汤等方剂。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施治。

建议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高脂饮食,定期进行乳腺自查,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复查。

王子函

Q: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治疗

A: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可通过手术切除、药物治疗、定期随访、中医调理等方式治疗。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通常由激素水平异常、乳腺导管阻塞、慢性炎症刺激、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适用于瘤体较大或存在恶变风险的情况。常见术式包括乳腺区段切除术、乳腺导管切除术,术后需病理检查明确性质。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适用于较小瘤体或术后辅助治疗,可遵医嘱使用他莫昔芬、托瑞米芬等抗雌激素药物,或乳癖消片、逍遥丸等中成药调节内分泌。

3、定期随访

对于无症状的小型良性肿瘤可暂不处理,但需每3-6个月进行乳腺超声或钼靶检查,监测瘤体变化情况,及时发现恶变倾向。

4、中医调理

中医认为该病与肝郁气滞有关,可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等方剂调理,配合针灸治疗,但须在正规中医机构进行,不可替代手术治疗。

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高雌激素食物,定期自查乳房,发现乳头溢液或肿块增大应及时复查,术后患者需遵医嘱进行康复锻炼。

本周疾病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