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363次播放 时长02:52
85160次播放 时长03:24
袁晓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59430阅读
Q: 多毛症是什么引起的
A:
多毛症可能由遗传因素、内分泌紊乱、药物副作用、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激光脱毛、电解脱毛、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改善。 家族性多毛症与基因相关,表现为体毛分布异常增多但无其他内分泌异常,建议通过激光脱毛或电解脱毛改善外观。 雄激素分泌异常可能导致体毛粗硬浓密,常伴随月经不调,可遵医嘱使用螺内酯片、炔雌醇环丙孕酮片、非那雄胺片等抗雄激素药物。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睾酮制剂可能刺激毛囊,停药后多毛症状可缓解,必要时可配合使用依氟鸟氨酸乳膏抑制毛发生长。 胰岛素抵抗与高雄激素血症导致面部及躯干多毛,可能伴有痤疮和肥胖,需通过二甲双胍改善代谢,配合口服避孕药调节激素。 建议多毛症患者避免自行刮剃刺激毛囊,定期监测激素水平,保持均衡饮食并控制体重,症状持续加重需及时就诊内分泌科。1、遗传因素
2、内分泌紊乱
3、药物副作用
4、多囊卵巢综合征
A:
多毛症可能由遗传因素、内分泌失调、药物副作用、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激光脱毛、电解脱毛、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改善。 家族遗传可能导致体毛过多,治疗以激光脱毛为主,药物可选择螺内酯片、环丙孕酮片、非那雄胺片。 雄激素分泌异常会刺激毛发生长,需检测激素水平,药物包括炔雌醇环丙孕酮片、屈螺酮炔雌醇片、地塞米松片。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睾酮制剂可能引发多毛,建议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使用依氟鸟氨酸乳膏抑制毛发生长。 该病常伴随高雄激素血症,表现为月经紊乱与多毛,治疗需口服二甲双胍片调节代谢,配合螺内酯片抗雄激素。 建议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定期监测激素水平,所有药物治疗均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1、遗传因素
2、内分泌失调
3、药物副作用
4、多囊卵巢综合征
Q: 宝宝多毛症症会影响智力吗
A:
宝宝多毛症通常不会直接影响智力发育,但需警惕罕见内分泌疾病导致的继发性影响。多毛症可能由遗传因素、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库欣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引起。 部分多毛症与家族遗传相关,若无其他异常表现可暂观察。建议家长定期记录毛发增长情况,必要时检测雄激素水平。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可能导致雄激素过高,伴随生长加速或外生殖器异常。需通过血17-羟孕酮检测确诊,可遵医嘱使用氢化可的松、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治疗。 皮质醇过量分泌会引起向心性肥胖合并多毛,可能影响认知功能。家长需关注孩子血压血糖变化,确诊后可能需手术切除肿瘤或使用酮康唑、米托坦等药物。 青春期女孩出现多毛伴月经紊乱时需考虑该病,胰岛素抵抗可能间接影响脑部供能。建议家长帮助孩子控制体重,医生可能开具二甲双胍、螺内酯等药物。 日常需避免使用脱毛蜡等刺激毛囊的方法,若发现孩子出现学习能力下降或发育迟缓,应及时排查甲状腺功能异常等潜在病因。1、遗传因素
2、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3、库欣综合征
4、多囊卵巢综合征
A:
激素药膏可能引起婴儿多毛症,但多为暂时性表现,主要与药物浓度、使用时长、皮肤吸收率、个体敏感性等因素有关。 高浓度激素药膏更易导致毛囊刺激,表现为局部毛发增粗增长。家长需遵医嘱选择低效激素制剂,如氢化可的松乳膏、地奈德乳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 连续使用超过2周可能诱发多毛症状。建议家长严格按疗程间断用药,症状缓解后改用非激素类药膏如氧化锌软膏维持治疗。 婴儿皮肤屏障功能不完善时药物吸收增加。家长需避免在皮肤破损处用药,可选择渗透性较弱的霜剂替代软膏剂型。 部分婴儿对激素异常反应可能表现为多毛症。若出现持续不消退的毛发增生,需及时就医评估是否存在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等罕见病因。 婴儿使用激素药膏期间建议定期监测皮肤变化,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护理时注意保持患处清洁干燥。1、药物浓度
2、使用时长
3、皮肤吸收率
4、个体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