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等渗性缺水是怎么形成的?
A:
等渗性缺水主要由体液丢失时钠与水按比例丧失引起,常见于消化液急性丢失、大面积烧伤早期或反复腹腔穿刺等情况。发病机制涉及体液动态平衡破坏、细胞外液渗透压维持正常但容量减少,可能伴随口渴感减弱、尿量减少、皮肤弹性下降等症状。 急性胃肠炎或肠梗阻时,呕吐、腹泻导致消化液大量流失。胃液与肠液钠浓度接近血浆,等比例丢失钠和水会引发等渗性缺水。患者可能出现眼窝凹陷、黏膜干燥,需通过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注生理盐水纠正。治疗时可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散、消旋卡多曲颗粒等药物控制原发病。 二度以上烧伤后48小时内,血浆成分从创面大量渗出,丢失的体液钠浓度与血浆相似。这种等渗性体液丢失可导致心率增快、血压下降,需立即补充乳酸钠林格液等平衡盐溶液。创面处理需配合磺胺嘧啶银乳膏、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等药物。 肝硬化腹水患者接受多次腹腔穿刺放液时,每次抽取腹水超过1000毫升可能诱发等渗性缺水。腹水钠含量与血浆相近,快速排放会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需同步输注人血白蛋白维持胶体渗透压,配合呋塞米片、螺内酯片等利尿剂调节体液平衡。 外伤或手术导致全血丢失时,伴随血浆成分的等渗性丧失。虽然红细胞丢失为主,但血浆的等渗液体减少仍会引发容量不足表现。在输血治疗前需先快速输注晶体液扩容,必要时使用氨甲环酸注射液控制出血。 慢性肾病后期,肾小管浓缩功能下降导致钠与水排泄比例失衡。虽然总体表现为等渗状态,但调节功能障碍会加剧脱水风险。需限制钠盐摄入,配合碳酸氢钠片、复方α-酮酸片等药物改善肾功能。 预防等渗性缺水需关注高危场景,如高温作业时及时补充含电解质饮品,腹泻患者早期使用口服补液盐。出现少尿、直立性低血压等警示症状时,应立即就医评估脱水程度。治疗期间需监测尿比重和血清电解质,避免过量补液引发水肿。恢复期应逐步增加水分摄入,维持每日尿量1500毫升以上。1、消化液丢失
2、烧伤早期渗出
3、反复体腔引流
4、急性失血
5、肾脏调节异常
A:
等渗性缺水与高渗性缺水的区别主要在于体液渗透压变化和钠离子浓度差异。等渗性缺水是水和钠等比例丢失,血清钠浓度正常;高渗性缺水是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升高。 等渗性缺水常见于急性腹泻、大面积烧伤等短时间内体液大量丢失的情况。患者可能出现口渴不明显、尿量减少、皮肤弹性下降等症状。治疗需快速补充等渗溶液如生理盐水或乳酸钠林格液,同时纠正原发疾病。高渗性缺水多见于饮水不足、高热大汗或尿崩症等水分过度流失的疾病。患者通常有明显口渴、烦躁、黏膜干燥等表现,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治疗以补充低渗溶液为主,如5%葡萄糖溶液或0.45%氯化钠溶液,需缓慢纠正避免脑水肿。 两种缺水状态均可导致循环血量不足,但高渗性缺水更易引发神经系统症状。临床需通过血钠检测区分,等渗性缺水血钠维持在135-145mmol/L正常范围,高渗性缺水则超过145mmol/L。补液治疗时需监测尿量、血压及电解质变化,避免快速补液引发心力衰竭。日常预防应注意根据环境温度和活动强度及时补充水分,腹泻或发热时需增加饮水量并适当补充电解质。
A: 一般多考虑为饮水较少,而引起的这种尿液微黄但是早晨起来属于正常的一种现象。所说的这种尿比重增高。主要就是饮水较少而引起的。建议您现在这种情况要注意多饮水,这样有利于改变这种情况,也有利于肾脏功能的代谢。如果出现了身体不舒服的症状,需要及时的去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