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存刚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56813阅读
Q: 颅内转移瘤做放疗有用吗
A:
颅内转移瘤放疗多数情况下有效。放疗可缓解症状、控制肿瘤生长,主要作用包括减轻头痛、延缓神经功能恶化、缩小病灶体积、延长生存期。 放疗能快速减轻颅内压增高引起的头痛、呕吐等症状,尤其适用于多发转移灶患者。治疗期间可能联合使用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 通过破坏肿瘤细胞DNA抑制病灶扩大,对乳腺癌、肺癌等常见转移源效果显著。常用全脑放疗配合局部加量技术。 精准放疗技术如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可最大限度保护正常脑组织,减少认知功能损伤。适用于3个以下转移灶患者。 联合全身治疗可使部分患者中位生存期延长。对EGFR/ALK突变肺癌脑转移,靶向治疗同步放疗效果更佳。 建议根据原发肿瘤类型、转移灶数量及全身状况制定个体化方案,治疗期间需定期评估神经功能及影像学变化。1、缓解症状
2、控制进展
3、保护功能
4、延长生存
A:
颅内转移瘤通常建议尽早治疗。早期干预有助于控制肿瘤进展、缓解神经症状,治疗时机主要与肿瘤数量、原发灶控制情况、患者整体状况及症状严重程度相关。 单发或少量转移灶更适合早期手术切除,多发转移需综合评估后选择放疗或药物治疗。 原发肿瘤未控制时需优先处理原发灶,已控制者可针对颅内转移灶积极干预。 出现进行性偏瘫、语言障碍等神经缺损症状时需紧急治疗,无症状小病灶可短期观察。 患者心肺功能、凝血状态等基础条件决定能否耐受手术或放化疗等积极治疗。 确诊后应尽快由神经肿瘤多学科团队制定个体化方案,治疗期间需监测认知功能变化并加强营养支持。1. 肿瘤负荷
2. 原发灶控制
3. 神经功能
4. 全身状况
A:
颅内转移瘤多分布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及小脑动脉供血区。 大脑中动脉是颅内转移瘤最常见的供血区域,该区域血流量丰富,肿瘤细胞易通过血液循环在此处定植,常表现为对侧肢体偏瘫或感觉障碍。 大脑前动脉供血区转移瘤多位于额叶,可能导致精神行为异常或下肢运动障碍,肿瘤细胞多来源于肺癌或乳腺癌转移。 大脑后动脉供血区转移常见于枕叶,易引起视野缺损或视觉异常,黑色素瘤和生殖细胞肿瘤转移倾向该区域。 小脑动脉供血区转移瘤可导致共济失调或平衡障碍,消化道肿瘤转移至该区域概率较高,需注意与小脑原发肿瘤鉴别。 颅内转移瘤患者应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保持均衡饮食并避免剧烈运动,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需立即就诊。1、大脑中动脉
2、大脑前动脉
3、大脑后动脉
4、小脑动脉
Q: 颅内转移瘤的影像表现
A:
颅内转移瘤的影像表现主要包括脑实质内多发结节、周围水肿带、占位效应及强化特征,常见于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等原发肿瘤转移。 CT或MRI显示脑实质内多个类圆形病灶,多位于灰白质交界区,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结节状或环状强化。 转移灶周围常见指状水肿区,在T2加权像上表现为高信号,白质水肿程度常超过病灶本身大小,可能与血脑屏障破坏相关。 较大病灶可导致中线结构移位、脑室受压变形,幕上转移可能引发钩回疝,后颅窝转移易导致脑积水。 增强MRI可见均匀强化、环状强化或结节状强化,弥散加权成像显示转移瘤常呈高信号,灌注成像显示相对脑血流量降低。 发现颅内占位需完善全身检查寻找原发灶,确诊后需根据病情选择手术切除、立体定向放疗或全身化疗等综合治疗。1、多发结节
2、水肿带
3、占位效应
4、强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