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疾病百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低丙球蛋白血症(低丙球蛋白血症)

低丙球蛋白血症

低丙球蛋白血症概述

低丙球蛋白血症是先天性的或获得性的(白血病等)一部分或全部类型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浓度低于正常人的状态。在很多情况下也将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称为本症。先天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可因缺少IgG、IgA、IgM中的一种、两种或全部型别的球蛋白而有多种病型。这就暗示了免疫球蛋白的合成是由不同遗传基因支配的。
  • 发病部位在哪里?血液
  • 应该挂什么科?血液内科
  • 有什么典型症状?反复感冒、慢性腹泻
  • 应该做哪些检查项目呢?细胞免疫检测、血液检查
  • 这样的病症传染吗?该病不具有传染性
  • 高发人群?本病为遗传病,有家族史的男性多见

相关文章

更多

相关问答

更多

王相华

Q: 低丙球蛋白血症症状

A:

低丙球蛋白血症的症状主要包括反复感染、疲劳、体重下降、淋巴结肿大等。低丙球蛋白血症是一种免疫系统疾病,可能导致免疫球蛋白水平降低,影响机体抵抗力。

1、反复感染

患者容易发生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常见于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感染频率和严重程度可能超过常人。

2、疲劳

由于免疫系统功能减弱,患者常感到持续疲劳,体力恢复较慢,日常活动能力下降。

3、体重下降

长期感染和代谢异常可能导致体重明显减轻,伴随食欲减退和营养吸收障碍。

4、淋巴结肿大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淋巴结肿大,尤其在颈部、腋下和腹股沟区域,可能与免疫反应异常有关。

低丙球蛋白血症患者应保持良好卫生习惯,避免接触感染源,定期监测免疫球蛋白水平,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

龚新宇

Q: 低丙球蛋白血症怎么办

A:

低丙球蛋白血症可通过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感染预防、病因治疗、营养支持等方式改善。该病通常由遗传因素、获得性免疫缺陷、慢性疾病消耗、药物影响等原因引起。

1、免疫球蛋白替代

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是主要治疗手段,常用药物包括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冻干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人免疫球蛋白,需定期输注维持血清IgG水平。

2、感染预防

患者需避免接触传染源,接种灭活疫苗,出现发热等症状时及时就医。可能与B细胞功能缺陷、脾功能减退有关,易表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中耳炎等。

3、病因治疗

继发性患者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控制淋巴系统肿瘤、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可能与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病、肾病综合征等因素有关,常伴发贫血、水肿等症状。

4、营养支持

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锌,避免生冷食物。先天性患者需终身治疗,获得性患者需定期监测免疫球蛋白水平。

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注意口腔卫生,每3-6个月复查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出现持续腹泻或体重下降需及时就诊。

王相华

Q: 低丙球蛋白血症是白血病吗

A:

低丙球蛋白血症不是白血病。低丙球蛋白血症属于免疫缺陷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液中丙种球蛋白水平降低,而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两者病因、病理机制及治疗方式均不同。

1、病因差异

低丙球蛋白血症多与遗传性免疫缺陷、慢性肾病或药物副作用有关;白血病则由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增殖导致。

2、症状区别

低丙球蛋白血症以反复感染为主要表现;白血病常伴随贫血、出血及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3、诊断方法

低丙球蛋白血症需通过血清蛋白电泳确诊;白血病诊断依赖骨髓穿刺和流式细胞术检测。

4、治疗方向

低丙球蛋白血症以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为主;白血病需化疗、靶向治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

若出现反复感染或异常出血症状,建议及时至血液科或免疫科就诊,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本周疾病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