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63次播放 时长01:35
13699次播放 时长01:47
70871次播放 时长01:41
89699次播放 时长01:37
93704次播放 时长01:42
99623次播放 时长01:41
62394次播放 时长02:08
55760次播放 时长03:25
周先明 池州市人民医院 泌尿外科
53436阅读
Q: 小儿隐睾症的表现是什么
A:
小儿隐睾症的表现主要有阴囊空虚、腹股沟区包块、双侧睾丸不对称、发育期疼痛等。 患侧阴囊发育不良,触诊无法摸到睾丸。家长需定期观察婴幼儿阴囊形态,若持续空虚需尽早就诊。 约80%未降睾丸停留在腹股沟区,表现为可活动的椭圆形包块。家长需避免用力按压,防止睾丸扭转。 单侧隐睾患儿可见双侧阴囊明显大小差异。建议家长在洗澡时对比观察,记录睾丸位置变化。 青春期隐睾可能因精索扭转出现急性腹痛。家长发现孩子突发腹股沟疼痛应立即就医。 建议6月龄前完成隐睾筛查,1岁前可通过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2岁前未自愈者需考虑睾丸固定术。1、阴囊空虚
2、腹股沟包块
3、双侧不对称
4、发育期疼痛
Q: 小儿隐睾症一定要治疗吗
A:
小儿隐睾症通常需要治疗,未及时干预可能影响生育功能或增加睾丸癌风险。治疗方案主要有激素治疗、腹腔镜手术、开放手术、定期观察。 适用于1岁内患儿,通过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进睾丸下降。治疗期间家长需监测阴囊变化,若无效需转手术治疗。 微创方式适用于高位隐睾,术中精准定位睾丸位置并固定。家长需在术后避免患儿剧烈运动,定期复查睾丸发育情况。 传统术式适用于可触及的隐睾,通过腹股沟切口完成睾丸固定。家长应注意术后切口护理,观察有无血肿或感染迹象。 少数出生后6个月内睾丸可能自然下降,家长需每月配合医生检查。若1岁仍未下降则须转为积极治疗。 建议2岁前完成治疗,日常避免挤压腹部,选择宽松衣物减少局部刺激,治疗后每半年复查睾丸发育状况至青春期。1、激素治疗
2、腹腔镜手术
3、开放手术
4、定期观察
A:
小儿隐睾症最佳治疗时间一般为6-12个月,实际时间受到睾丸位置、患儿年龄、激素治疗反应、手术时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高位隐睾(腹腔内)较低位隐睾(腹股沟)治疗周期更长,需先尝试激素治疗3-6个月,无效后需在18月龄前完成手术。 6月龄前可能自然下降,6-12月龄首选激素治疗,12月龄后未降者需手术干预,超过2岁将显著影响生育功能。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需连续4周,约20%患儿有效下降,无效者需在3个月内转为手术。 睾丸固定术最佳窗口期为6-18月龄,单侧手术耗时约1小时,术后恢复需1-2周,复杂病例可能需分期手术。 建议家长在新生儿期开始定期检查阴囊,避免高温环境,1岁前完成治疗可最大限度保留睾丸功能。1、睾丸位置:
2、患儿年龄:
3、激素治疗:
4、手术时机:
Q: 小儿隐睾症治疗方法有哪些
A:
小儿隐睾症可通过激素治疗、手术复位、腹腔镜手术、开放手术等方式治疗。隐睾症通常由睾丸下降异常、内分泌失调、解剖结构异常、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可刺激睾丸下降,适用于6个月至1岁患儿,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可能出现阴茎增大等副作用。 睾丸固定术是标准治疗方法,将未降睾丸固定于阴囊,最佳手术年龄为6-12个月,需全身麻醉,术后需定期复查。 适用于高位隐睾患儿,通过微创技术定位并下拉睾丸,创伤小恢复快,但需要专业小儿外科医生操作。 传统腹股沟切口手术,适用于可触及的隐睾,手术视野清晰,但创伤较大,术后需要精心护理伤口。 家长发现孩子阴囊空虚应及时就医,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术后需遵医嘱定期复查睾丸发育情况,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1、激素治疗
2、手术复位
3、腹腔镜手术
4、开放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