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疾病百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概述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10岁的儿童低于1.5×109/L,10~14岁儿童低于1.8×109/L,成人低于2.0×109/L,当粒细胞严重减少,低于0.5×109/L时,称粒细胞缺乏症。
  • 发病部位在哪里?血液
  • 应该挂什么科?血液内科
  • 有什么典型症状?寒颤、低热、高热、神疲乏力
  • 应该做哪些检查项目呢?骨髓象、自身抗体检测、血液检查、病毒细胞培养
  • 这样的病症传染吗?该病不具有传染性
  • 高发人群?所有人群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语音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相关问答

更多

王相华

Q: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什么病

A: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一种血液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正常水平,可能由感染、药物反应、自身免疫疾病、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

1、感染因素

病毒或细菌感染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表现为反复发热、口腔溃疡等症状,需进行抗感染治疗并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药物。

2、药物反应

化疗药物、抗生素等可能直接破坏中性粒细胞或抑制其生成,常见于肿瘤患者,需调整用药方案并监测血常规,必要时使用升白细胞药物。

3、自身免疫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会产生抗中性粒细胞抗体,导致粒细胞破坏加速,可能伴随关节痛、皮疹等症状,需进行免疫抑制治疗。

4、骨髓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造血系统疾病会导致中性粒细胞生成障碍,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或靶向治疗。

患者应保持良好卫生习惯,避免感染风险,定期监测血常规变化,出现发热等感染症状需及时就医。

高华

Q: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什么原因引起的

A: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可能由药物副作用、感染、自身免疫疾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等原因引起,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1. 药物副作用

部分抗生素、抗甲状腺药物或化疗药物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2. 病毒感染

EB病毒、流感病毒等感染可能暂时抑制骨髓功能,通常表现为发热、咽痛等症状。治疗以抗病毒和对症支持为主,可遵医嘱使用奥司他韦、更昔洛韦等药物。

3. 自身免疫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可能产生抗中性粒细胞抗体,通常伴有关节肿痛、皮疹等症状。治疗需使用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

4. 骨髓异常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直接影响造血功能,可能伴随贫血、出血倾向。治疗包括免疫调节剂、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案。

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生冷食物,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粒细胞水平变化。

王玉玮

Q: 什么是小儿慢性良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A:

小儿慢性良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一种以中性粒细胞持续减少为特征的儿童血液系统疾病,通常表现为反复感染、发热等症状,可能与遗传因素、免疫异常、感染诱发、药物反应等原因有关。

1、遗传因素

部分患儿存在ELANE、HAX1等基因突变,表现为家族性发病。建议家长进行基因检测,日常需加强感染防护,避免接触传染源。

2、免疫异常

自身抗体破坏中性粒细胞或骨髓造血抑制导致。家长需定期监测血常规,感染时可遵医嘱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3、感染诱发

EB病毒等感染可能触发暂时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急性期需抗感染治疗,可选用阿莫西林、头孢克洛等抗生素控制感染。

4、药物反应

部分抗生素或抗癫痫药可能引起可逆性粒细胞减少。家长发现异常应及时停药并就医,必要时使用维生素B4、利可君等升白细胞药物。

患儿日常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生冷食物,定期复查血常规,出现持续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儿科就诊。

全香美

Q: 小儿慢性良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能自己恢复吗

A: 小儿得了这种病能不能自愈,完全要看孩子自身的情况来判断,一般处理多数病儿无症状,不必限制活动,也不必经常看医生。应注意口腔、牙齿卫生,除非有明确的感染表现,不必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有明确感染者,应给以有效的抗菌药物,特别要考虑到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

本周疾病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