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035次播放 时长02:13
67455次播放 时长02:07
55808次播放 时长02:01
61738次播放 时长02:04
56097次播放 时长02:22
61575次播放 时长01:57
何学酉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泌尿外科
65858阅读
A:
膀胱肿瘤电切术后灌注常用药物有吡柔比星、表柔比星、吉西他滨、卡介苗等,具体选择需根据肿瘤病理类型、复发风险及患者个体情况由医生综合评估决定。 吡柔比星是蒽环类抗肿瘤药物,通过抑制DNA复制发挥作用,适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灌注,可能出现尿频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 表柔比星同为蒽环类药物,具有较强抗肿瘤活性,常用于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需注意骨髓抑制和心脏毒性等不良反应。 吉西他滨为核苷类似物,适用于对蒽环类药物不耐受或耐药患者,可能引起流感样症状和轻度骨髓抑制。 卡介苗通过免疫调节作用预防肿瘤复发,主要用于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可能引发发热、血尿等全身或局部反应。 术后需定期膀胱镜复查,保持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避免吸烟及接触化学致癌物,严格遵医嘱进行灌注治疗和随访监测。1、吡柔比星
2、表柔比星
3、吉西他滨
4、卡介苗
A:
膀胱肿瘤手术后灌注是预防肿瘤复发的局部治疗方法,主要通过尿道将化疗药物或免疫制剂直接注入膀胱,主要有卡介苗、丝裂霉素、吉西他滨、表柔比星等药物选择。 卡介苗属于免疫治疗,通过激活局部免疫反应杀伤残留肿瘤细胞,可能与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尿频、血尿等症状。 丝裂霉素为化疗药物,直接破坏肿瘤细胞DNA结构,可能与药物浓度、灌注时间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膀胱刺激征、化学性膀胱炎等症状。 吉西他滨通过抑制肿瘤细胞DNA合成发挥作用,可能与药物代谢、肿瘤分级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排尿疼痛、尿路感染等症状。 表柔比星可干扰肿瘤细胞RNA转录过程,可能与药物渗透性、肿瘤分期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尿液变色、膀胱纤维化等症状。 术后灌注需严格遵循医嘱周期,治疗期间保持每日饮水量超过2000毫升,定期复查膀胱镜及尿脱落细胞学检查。1、卡介苗
2、丝裂霉素
3、吉西他滨
4、表柔比星
Q: 膀胱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A:
膀胱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病理活检、手术及药物干预,常见类型包括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及转移性膀胱癌。 超声或CT可初步评估肿瘤位置与大小,膀胱镜是确诊的金标准,必要时需进行增强扫描判断浸润深度。 通过膀胱镜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分级,明确肿瘤性质(如尿路上皮癌、鳞状细胞癌),指导后续治疗选择。 非肌层浸润性肿瘤可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肌层浸润性肿瘤需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部分患者需尿流改道。 卡介苗膀胱灌注适用于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肿瘤,晚期患者可选用吉西他滨、顺铂等化疗药物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术后需定期膀胱镜复查,戒烟限酒并保持充足饮水,高危患者应监测有无血尿等复发迹象。1、影像学检查:
2、病理活检:
3、手术治疗:
4、药物干预:
Q: 膀胱肿瘤的病因
A:
膀胱肿瘤可能由吸烟、职业化学暴露、慢性膀胱炎症、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手术切除、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方式干预。 长期吸烟是膀胱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烟草中的致癌物质经尿液排泄时损伤膀胱黏膜。建议戒烟并增加饮水,高危人群需定期尿常规检查。 长期接触染料、橡胶、皮革等化工产品中的芳香胺类物质可能导致膀胱上皮异常增生。职业防护和定期筛查是关键预防措施。 反复尿路感染或膀胱结石导致的慢性刺激可能诱发鳞状上皮化生。需及时治疗基础疾病,常用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头孢克肟等抗生素。 部分患者存在RB1、HRAS等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易感性。建议有家族史者进行基因检测,必要时使用吉西他滨等化疗药物预防性干预。 日常需避免憋尿,适量食用西蓝花、番茄等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出现无痛血尿应立即就诊泌尿外科。1、吸烟:
2、职业化学暴露:
3、慢性膀胱炎症:
4、遗传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