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吃益生菌对肠道的危害有哪些

2025-10-11 19:03:14

长期过量服用益生菌可能扰乱肠道菌群平衡,导致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肠道菌群紊乱可能与菌株选择不当、免疫力低下、基础疾病未控制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排便异常、腹部隐痛等症状。

1、菌群失衡

持续补充单一菌株可能抑制其他有益菌生长。当外源性益生菌过度繁殖时,会竞争性抑制双歧杆菌等原生菌群,导致肠道微生态多样性下降。这种情况常见于未遵医嘱自行长期服用特定益生菌制剂的人群,可能伴随排便次数增多或减少。需通过肠道菌群检测评估后调整补充方案。

2、代谢异常

部分益生菌代谢产物可能影响营养吸收。如产酸菌株过量定植会改变肠道pH值,干扰铁、锌等矿物质吸收,严重时可能引发微量元素缺乏症状。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某些益生菌发酵产生的D-乳酸积累风险。建议在临床营养师指导下选择适合自身代谢特点的菌株组合。

3、免疫过度激活

免疫缺陷人群长期服用可能诱发异常免疫反应。益生菌作为外源微生物,其细胞壁成分可能持续刺激肠道免疫系统,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可能加重肠黏膜炎症反应。克罗恩病等患者使用前应进行免疫状态评估,避免选择含较强免疫刺激作用的鼠李糖乳杆菌等菌株。

4、耐药基因传播

部分商业菌株携带可转移的抗生素耐药基因。长期服用可能通过基因水平转移使致病菌获得耐药性,尤其常见于未经严格性评估的益生菌产品。选择益生菌时应确认其不含ermB等耐药基因,优先选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药品级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

5、基础疾病加重

严重肠黏膜损伤者使用可能引发菌血症。短肠综合征、急性胰腺炎等患者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活菌可能经肠壁移位入血,需禁用布拉氏酵母菌等活菌制剂。此类人群如需调节菌群,建议选用灭活益生菌或特定益生元,如低聚果糖口服溶液。

健康人群短期服用益生菌通常,但连续使用不宜超过3个月。日常可通过发酵食品如无糖酸奶、泡菜等自然补充益生菌。出现持续腹痛、血便等症状应立即停用并就诊,避免与抗生素同服。儿童、孕妇及老年人使用前应咨询医生,选择标注菌株编号和活菌数的正规产品。

健康诊疗 最新动态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问答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