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是良性还是恶性?胃镜报告上写得很清楚,这3点不能大意

胃里突然冒出个小肉球,体检报告上赫然写着“胃息肉”三个字,是不是吓得筷子都拿不稳了?别慌,这可能是胃黏膜在和你开的小玩笑。胃镜报告上那些专业术语其实藏着重要信息,看懂这几点就能吃下定心丸。
一、胃息肉到底是个啥?
1、胃黏膜的“小突起”
就像皮肤会长痣一样,胃黏膜也会出现异常隆起。多数是胃上皮细胞过度增生形成的,直径通常小于2厘米。
2、常见类型大不同
炎性息肉像青春痘一样会自行消退,腺瘤性息肉则需要重点关注。胃底腺息肉通常无害,而增生性息肉可能伴随胃炎。
3、癌变概率有高低
总体癌变率不足5%,但直径超过1厘米的广基息肉风险会明显增加。东亚人群更需警惕特殊类型的胃腺瘤。
二、胃镜报告重点看这3项
1、形态特征描述
“有蒂”像蘑菇相对安全,“广基”贴壁生长要当心。表面光滑多为良性,出现糜烂、出血要警惕。
2、病理诊断结果
“慢性炎症”可观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要定期复查,“高级别”通常需要及时处理。
3、HP感染情况
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息肉复发率是普通人的3倍。根.治HP能降低40%的息肉再生风险。
三、不同息肉的处理策略
1、必须切除的情况
直径超过1厘米、病理提示高级别瘤变、伴有消化道出血症状的息肉建议内镜下切除。
2、可以观察的类型
小于0.5厘米的炎性息肉,每1-2年复查胃镜即可。多发性小息肉要排查家族遗传因素。
3、术后注意事项
切除后24小时禁食,一周内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服用抑酸药物帮助创面愈合,2个月后复查。
四、预防复发做好这几点
1、饮食调整
少吃腌制、烧烤类食物,控制食盐摄入。适当补充新鲜果蔬中的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
2、规范用药
长期服用抑酸药物者,要定期评估胃黏膜状态。避免非甾体抗炎药的长期大剂量使用。
3、定期随访
高风险人群建议每年胃镜检查,普通人群3-5年复查。家族有胃癌史的要更密切监测。
胃息肉就像胃里的“晴雨表”,提醒我们要关注胃部健康。与其整日提心吊胆,不如把胃镜复查列入健康管理日程。记住,早发现早处理才是应对关键,现代医学完全能让这些“小麻烦”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