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头条资讯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中国医药电商路在何方 多方博弈开始进入下半场

健康陪伴者 发布时间:2016-11-16 10:48 4932次浏览
关键词:

根据公开资料和媒体报道整理了中国医药零售电商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既有药企和药店的积极尝试,也有电商平台对医药零售的青眼有加,加上移动医疗、送药

O2O

等创业公司的拼杀,医药电商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竞争态势也越来越激烈。

但是,由于医药领域政策依赖的特殊性,每有政策出台医药行业都要经历不小的「地震」,在新医改背景之下,药品从生产到流通的「两票制」、专利药价格谈判、不禁止处方药外流、取消药品加成等,无一不蕴含医药零售电商的巨大机会。

「试药先锋」

实际上,在国家颁布相关管理办法之前,就有企业进行了互联网药品销售的尝试,最早可追溯至

1998

年上海第一医药开办的第一家医药电商,后因资质原因被叫停,此后互联网销售药片的尝试没有间断过,也直接促成了监管层订立相关的法律法规。

2004

年:

5

月,国家颁布《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允许互联网提供药品信息服务;

2005

年,

9

月,

CFDA

印发《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开启了互联网网上售药;

2010

年,年初,

1

号店收购线下药店,

5

月获得

C

证,建立自营类医药电商频道;

2011

年,

3

月,淘宝取得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管局颁发的《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5

月,腾讯拍拍上线医药产品;

6

月,天猫前身

——

淘宝商城的「医药馆」上线。运营仅一个月便遭遇监管部门整

改令,交易环节被禁止;

7

月,京东参股医药批发巨头九州通合作重组网上药品零售品牌「好药师」,发展

医药电商;

2012

年,

2

月,阿里巴巴以「天猫医药馆」重启医药电商,年内又两度因资质问题被监管层叫停;

5

月,

1

号店创始人于刚个人收购壹药网股权;

2013

年,

5

月,京东成立京东医药城,引进医药零售主渠道的大连锁药店为商家;

11

月,河北河北慧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95095

医药平台)获批成为首家具备「互联网第三方平台药品网上零售试点资格」的机构。

2014

年,

1

月,阿里巴巴集团联手云峰基金,宣布将以

13.27

亿港元认购中信

21

世纪的

54.3%

股份,实现联合控股,

4

月完成交易。同年

10

月,中信

21

世纪更名为「阿里健康」;

4

月,阿里巴巴收购河北慧眼科技有限公司,天猫医药馆平台入驻药店可通过跳转

95095

平台实现非处方药品的零售交易;

7

月,八百方医药健康网购商城和

1

号店成为网上零售药品第三方平台试点企业;

同年稍晚时间,壹药网从

1

号店剥离,成为独立法人运营的企业;

2015

年,年初,药给力、快方送药、

360

送药、药去哪和叮当快药为代表,一批送药

O2O

创业公司浮出水面;

C

证审核条件放宽,线下药店申请出现井喷,年内发放了

200

多张

C

证拍照;

8

月,京东到家对接线下药店,推出

O2O

送药服务;于刚离开

1

号店,接手壹药

网;

11

月,超过

280

家拥有

C

证的线下连锁药店陆续入驻天猫医药馆,参与双

11

大促,

销量激增;

2016

年,

1

月,养天和大药房将

CFDA

告上法庭,随后药品电子监管码全流程全链条入网被暂停;

5

月,阿里健康与

65

家线下连锁药房建立医药

O2O

先锋联盟;京东自营的「京东

大药房」开业;

5

月底,监管机构通知叫停

95095

、八百方和

1

号店的网上零售药品第三方平台试

点;

7

月,阿里健康收购线下连锁药店获得

C

证零售许可,自营网上药店入驻天猫平台;

8

月,

B2C

在线零售交易平台陆续停止药品在线交易服务,只做药品信息展示,用

户购买通过线下药店货到付款方式实现。

医药电商的三种服务分类及服务范畴

A

证:用于药厂、药品批发企业和医疗机构之间做

B2B

交易的第三方服务交易平台,不得向个人消费者销售药品。

B

证: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自建电商网站,与同类其他企业从事互联网药品交易。

C

证:允许向个人消费者销售

非处方药的互联网药店,申请机构只限于线下药店。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数据,截至

2016

9

12

日,可以查询得到的《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共

752

张,其中

A

29

张,

B

170

张,

C

553

张,

2015

年颁发和更新的

C

证有

159

张。

几方博弈

由于药品销售事关每个消费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监管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可追溯、可定责。此前出现叫停第三方药品销售背后的博弈就是监管部门和入驻第三方药物销售平台的药店直接冲突,监管部门要求药品流通每个环节都必须实施电子监管码扫码。

而这直接直接触及了药店们的利益,全程可追溯意味着此前来历不明和流通受限的药品将不可能通过网上销售,同时还会增加药店进行相应合规要求所需投入的硬件成本和人工成本,尽管通过互联网手段销售「黑心药」不太可能,但完全曝光在监管之下也有很大的顾虑。

于是,药店们不干了,他们敢于去状告食药监和阿里「官商勾结」

——

阿里是全程电子监管扫码的积极拥护者。养天和大药房发起的这场官司得到了老百姓、一心堂、益丰药房等

18

家药店的支持。

食药监总局干脆停掉了第三方平台试点(这一试点从

2014

年开始,陆续有天猫、京东、

1

号店获批),从

8

1

日开始,消费者将不能在上述平台直接购买药品,取而代之的是通过平台提交需求,再由药店线下发货,货到付款。

实际上,这多少有些换汤不换药,本质上并未改变平台药品零售的现状。据动脉网(微信:

vcbeat

)了解,此前习惯于互联网购药的消费者并未因此差别而放弃线上购药,叫停第三方平台售药影响有限。

但由此引出的行业变化颇为玩味,部分药店撤出了第三方平台开始加强自营、平台通过收购或自建的方式曲线进入医药市场、送药

O2O

迎来机会,每个企业都看得到医药电商是个大市场,人人都在思考怎么把握用户需求,关键在于怎么做。

可以说,从

8

1

日开始,医药电商就进入了下半场。占据医药电商一半以上市场份额的平台试点结束,也标志着有序竞争被打破,众多的医药电商,再次走上同一起跑线上。

但是,他们却不是血淋淋的竞争关系,由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随着消费群体对个人健康的关注和购买行为的迁移,医药电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个领域可以养活不止一家公司,短途送药和快递送药也将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

从合作关系上来说,移动医疗和医药电商的相关性更高,已经占据一定市场的移动医在原有挂号、陪诊服务基础上,需要补充的就是药品供应,这种趋势也在近期移动医疗和医药电商的「勾搭」中看出端倪。春雨医生牵手好药师、叮当快药;微医衍生互联网医院、牵手老百姓大药房。

可以说,移动医疗和医药电商都在解决用户用医购药的痛点,有理由相信,众多开拓者之下,医药电商行业会进入提速发展阶段。

相关推荐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