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药市场初步形成驱动未来行业增长

8月13日,一年一度的健康产业生态大会西普会在海南博鳌盛大开幕,药品零售市场历来是西普会焦点之一。
今年是医改新十年的开始,也是承前启后的一年。过去十年,医改深刻改变了医疗、医药、医保的原本模式。一方面,制药企业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均无法按照原有模式继续生存,转型升级成为必然;另一方面,连锁经营利润结构改变,成本上升,客流增长缓慢,叠加受到互联网+医+药、医药电商、O2O等新模式的影响,竞争更为激烈;突发的疫情促使中国民众健康意识进一步升级,“预防为主”、“提高免疫力”的意识深入骨髓,居民医药健康消费需求和行为转变,预示着更多商机。
8月14日上午,中康资讯CMH高级研究员廖洪惠以《中国药品零售行业全景分析——洞悉中国药品零售行业的增长动力》为题作报告,从中国药品零售增长驱动力切入,综合零售市场监测和购物者行为监测数据,多角度剖析医改政策措施落地显效背景下,药品零售行业增长驱动来源,探讨如何抓住机遇和应对挑战。
中国药品全终端发展形势
图表1 : 全国-终端市场-药品市场规模(2010-2020E)。数据来源:中康CMH-零售药店
图表2 :全国-终端市场-药品市场规模 (单位:十亿元)。数据来源:中康CMH-零售药店
聚焦零售药店渠道2020年第一季度表现,受到疫情刺激,虽然客流下滑,但在医疗器械、消杀类产品带动下,零售药店端仍实现5.4%的增长。其中,“三高”等慢病类处方外流到药店,一定程度上带动化学药保持持平;中成药则下滑-7%。
注:零售药店不含药材,颗粒配方等;其它院外渠道CAGR为四年复合增长率%。
图表3 :全国零售药店大类分类占比 (2017Q1-2020Q1)。数据来源:中康CMH-零售药店。
与此同时,Top20企业中,由于连花清瘟、奥司他韦在疫情期间爆发式增长,今年第一季度,以岭、东阳光两大企业增长一枝独秀;销售慢病类药品的外资企业也在零售药店端获得一定程度增长,如拜耳、阿斯利康、诺华、诺和诺德。
图表4 :全国-零售药店-药品市场-Top20集团规模与增速(2020Q1)。数据来源:中康CMH-零售药店
需求端购买行为变化
从购物者行为变化角度来解读,目前零售药店面临着客流长期不增长的挑战,品单价是主要增长驱动力——源于消费者在药店购买大包装和品牌药品的行为驱动。疫情期间,购买频次降低、价格下行,消费者一次性购买更多药品的囤药行为驱动药店销售增长。
从药店消费者年龄结构来看,36-55岁之间的中年群体是主要客群,且较为稳定,老年群体占比下滑显著,年轻群体占比提升。
对零售药店而言,老年群体药品消费频次、客单价更高,他们的流失对药店的经营带来了挑战;不过,在过去一年新增购买人群中,药店又吸引了一批客单价较高的消费群体。未来顾客分层经营将是药店精细化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图表5:零售药店会员分年龄段人数占比
图表6:零售药店会员分年龄段订单占比
从消费习惯变化角度来看,疫情刺激下,消费者进一步形成了网购药品的习惯,部分老年人在疫情期间也开始“触电”医药电商。
面对行业风云变化,零售药店面临利润结构和来源改变、客流不增长、消费者网购药品习惯固化形成、带量采购下市场格局重塑、价格下行等不利因素,零售药店只有通过模式创新,才能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专利药商业化加速,市场高速增长;高价值处方药的差异化满足——过了保护期的原研掉标后在药店发力,增长迅猛;国家政策支持中医药发展,新版医保目录中药获益良多,随着技术进步、模式突破,中药将在践行健康中国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在预防保健的思潮下,保健品也将迎来新商机。
着眼未来,在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新时代,零售药店需要立足现有药品销售经营,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体现在以消费者为核心,做好品类管理、会员管理、慢病管理;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健康服务新价值,在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的服务上提升顾客附加值,扮演新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