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战港股 这十家生物企业即将上市

在研发投入方面,其2016年、2017年、以及2018年上半年的支出分别为2.47亿元、2.13亿元与5.09亿元;对应的亏损为2.53亿元、3.43亿元与7.44亿元。公司前三大股东分别为WuXi Ventures、正则原石及其联属人士、Graceful Beauty Limited,对应的持股比例为39.31%、18.30%与19.72%。
图片来自基石药业官网
基石药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江宁军介绍,2018年进行了11个临床试验,2019年下半年将进行28个临床试验,其中包括12个联合疗法试验。
康希诺
康希诺于2009年在天津成立,是一家疫苗研发公司,创始人团队由4位曾担任跨国制药企业的高管组成。
康希诺产品管线中共有16款产品,其中4个新型疫苗分别在北美和中国进入临床I-III期研究,并有多个候选疫苗在临床前研究当中。
图片来自康希诺官网
除了拥有重组肺炎球菌蛋白疫苗及重组结核病疫苗等全球创新疫苗,其拳头产品重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全球创新疫苗)更是在2017年10月获得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批准,是全球首个获批新药的埃博拉病毒疫苗。
公司拥有两款预防脑膜炎球菌疫苗(MCV)——MCV2与MCV4,目前均已经通过临床试验III期,正准备提交新药申请。
图片来自复宏汉霖官网
自成立以来,复宏汉霖就一直备受业界关注。几轮融资后,这家公司的估值已经高达200亿,一跃成为行业独角兽。2018年12月5日,复宏汉霖提交的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股份申请材料被证监会受理。
通过高效的自主创新,公司已针对肿瘤及自身免疫疾病研发并建立了一个多元化、领先、高质量的产品管线。但目前,公司的产品尚未获准进行商业销售,尚未从产品销售产生任何收入。
招股书显示,自2010年成立以来的各期间均产生经营亏损。2016年、2017年以及截至2018年8月31日为止的八个月,母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净额分别为人民币 7436万元、2.6亿元及2.7亿元。至2018年8月31日,公司累计亏损人民币6.9亿元,预计至少在近几年将继续产生经营亏损。
盟科医药
图片来自盟科医药官网
据招股说明书,盟科医药是一家拥有多元资产并处于临床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专注于发现、开发及商业化安全有效的多重耐药(MDR)「超级细菌」感染的抗菌药疗法。公司2016年、2017年分别期内经营亏损为1159万美元、1520万美元;2018年第一季度经营亏损为289万美元,上年同期为332万美元。
亚盛医药
亚盛医药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处于临床阶段的新药研发企业,致力于在肿瘤、乙肝及与衰老相关的疾病等治疗领域开发创新药物。2009年,杨大俊等人在金融危机之际回到了中国,他们把美国公司打算关掉的上海研发中心接手过来,成立了亚盛。
凭借在药物结构设计和新药发现领域的实力,亚盛已构建丰富的产品布局,并将7个产品推进临床阶段,其中包括难以靶标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抑制( PPIs )和下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
其 PPI 候选药物旨在通过恢复关键凋亡通路(包括Bcl-2/Bcl-xL、MDM2-p53和 IAP 通路)的正常功能来治疗癌症和其他疾病,这些通路在调节细胞凋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
据了解,针对在研的8个药物,亚盛医药在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展开了20项I期或II期临床试验,且在研产品都具有同类首创或同类最佳潜力。
图片来自亚盛医药官网
Stealth BioTherapeutics
Stealth BioTherapeutics(以下简称Stealth)成立于2006年,总部位于美国的生命科技中心波士顿,是线粒体医学领域的领先企业之一。它的核心产品是一种叫做Elamipretide的奇妙化合物。该化合物具有四个氨基酸的小肽,可与线粒体内膜的心磷脂结合,从而修复线粒体内膜缺损。
Stealth成立10多年以来, Elamipretide与线粒体的作用机理已得到明确验证。该化合物在原发性线粒体肌病、心力衰竭、干性老年黄斑变性、巴氏综合症、亨廷顿舞蹈症、急性肾损伤、异色性虹膜睫状体炎、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等一系列适应症中也都显示出良好效果,相关成果已发表在近100篇学术期刊上,同时已被美国FDA批准多个适应症进入临床试验。
诸多临床试验中,走到最前端的是Elamipretide原发性线粒体肌病(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目前FDA已经批准了Elamipretide在该适应症上的快速通道审批资格和孤儿药的认定,将很快进入Ⅲ期临床试验。
原发性线粒体肌病的症状类似于“加速老化”,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为1/4300,仅美国就有约40000名患者。目前没有任何药物能有效治疗该疾病,Stealth的产品获批后将成为治疗该病的唯一药物。
Stealth Biotherapeutics于2018年7月3日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招股书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止两个年度,该公司分别亏损8860万美元及6410万美元。
AOBiome Therapeutics
AOBiome Therapeutics是世界领先的临床阶段微生物组公司,专注于炎症、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疾病及其他全身性疾病治疗的研发。该公司成立于2012年,原名Nitrocell Bioscinces。
成立至今,这家公司共计获得了9820万美元的融资。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6月,C3轮融资后的AOBiome Therapeutics进行了重组,碳云智能创始人王俊成为其董事会主席。
AOBiome Therapeutics的管线中,有6个进行中的临床项目和多个临床前试验。其中,针对痤疮的产品AOB101已经完成了II期临床试验,有望在2019年上半年进行两个Ⅲ期试验的患者招募。其他五个项目也均处于临床II期,适应症包括寻常痤疮或痤疮、特应性皮炎或湿疹、红斑痤疮、过敏性鼻炎、偏头痛及高血压等。
图片来自 AOBiome Therapeutics官网
图片来自维亚生物官网
图片来自开拓药业官网
成立以来,开拓药业共计进行了6轮融资,累计金额超过6.53亿人民币。公司于2016年12月挂牌新三板,且于2018年6月21日发布公告宣布终止挂牌。
总结
在香港联交所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中,允许同股不同权和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是最大的亮点。不过,为未盈利生物技术企业开通路绿色通道,并不意味着上市门槛降低。首先,这些企业必须有产品在临床试验、审批中的不同阶段。2018年4月30日生效的新上市规则中就提到,生物技术公司可以豁免传统的财务指标测试,但需满足一系列其他条件,主要内容为:
1、产品至少已通过第一阶段临床试验;
2、上市前获得过来自资深投资者的相当数额的投资;
3、预期市值不低于15亿港元(约2亿美元)。
而“相当数额的投资”则是:“就市值介乎15亿港元至30亿港元的申请人而言,投资金额不少于申请人上市时已发行股份的5%;市值在30亿到80亿港元的申请人,投资金额不少于上市时已发行股本的3%。”
备注:数据来源于动脉网知识库、公司官网、公开数据整理
我们的数据显示,这十家企业都已经达到了以上基本门槛和标准。最低融资额是0.059亿美元,最高的一家融了4.1亿美元;最低的市值是2亿美元,最高31亿美元。在港股上市企业中,营业额和盈利数据并未做上市参考,所以,其他生物企业主要的参考标准就是市值和产品管线。以上企业中,每家企业至少有一个产品进入临床Ⅱ期,其平均市值为3.5亿美元(由于大部分初创企业市值难以达到复宏汉霖和天士力生物的规模,故暂将其排除),或许这将为当前赴港上市生物技术企业提供市值规模的参考。
2018年,在监管国际化和人才国际化之后,生物医药市场又迎来了港交所、科创板带来的资本市场春天。联交所宣布允许未盈利生物技术公司上市仅一年,在未来还充满不确定的情况下,已经有十几家企业递交了招股书。
毫无疑问,香港市场的开放给企业和投资机构都打了一剂强心针。即便资本冬天已经到来,生物医药领域也有极大可能在2019年里继续寒冬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