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疗法尚不成熟,却为何能在多地进入医保?

借助魏则西事件,名为
“DC-CIK”
的肿瘤免疫疗法方才进入普通公众视野。但实际上,这一治疗技术不但早已运用多年,并且已在十多个省份得到物价部门的价格核准,甚至进入医保目录。
在中国,想进入医保报销目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是一些在市场销售多年,疗效确定的药品,要想进医保也常常要拉锯多年。
那么,存在争议的
DC-CIK
疗法,且被一些专家认为并不成熟的技术,如何能得到一路绿灯?
尚不成熟的疗法
DC-CIK
属于
“
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
”
(下称免疫疗法)的一种。通俗地说,免疫疗法就是医生抽取患者自身血液,培养出具有抗癌功能的细胞,再注回患者体内,调动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对抗癌细胞。
1986
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史蒂夫
·
罗森伯格团队推出第一代细胞免疫治疗技术,即用淋巴因子白介素
-2
LAK
细胞。因为这一贡献,罗森伯格被后世称为免疫疗法的先驱。
LAK
疗法被发明后不久,即进入中国,并被医疗机构滥用,最后于
1994
年被当时的卫生部明令禁止临床应用。
疗法由来。正是看中晚期癌症患者延续生命的强烈期望所带来的巨大市场,各地医院开始将这些试验性技术直接运用到临床治疗上。
是应用还是研究?
按照中国的医疗监管体系,药品审批是药监部门的职责,医疗技术则归属卫生计生部门监管。
实际上,早年间免疫疗法本来属于药监部门的监管范围。原国家药监局曾在
定价,但是未允许其进入医保目录。而广州市一家三甲医院网站披露,该市有
5
家医院使用这一疗法时可以医保报销。
一位河北医疗界人士介绍,
DC-CIK
在
被列入
“
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的乙类诊疗项目
”
,这是省级政府层级可以调节的部分。
也正是因为地方监管部门的放行,
DC-CIK
被很多医院投入使用。新近有媒体披露,国内有超过
500
家医院开展
DC-CIK
治疗服务。
禁令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癌症的传统疗法一般包括放疗、化疗、手术治疗三种,但一些癌症晚期患者为了寻找最后的希望,将新的疗法当成
“
救命稻草
”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一些管理不当的医院,新旧疗法的
“
混搭
”
,已成为癌症诊疗的
“
标配
”
。
不仅如武警二院这样的外包科室推出免疫疗法,部分归属地方政府管理的公立医院也在推出类似服务,甚至有医生把患者推荐到相熟的合作机构。
DC
–
CIK
被滥用还掺入了地方竞争的因素。比如,如果有一个省核准
DC
–
CIK
疗法价格,则意味着它的医院可以使用这项技术,周围省份的患者可能会涌入这个省就诊。周边省份的医院自然不希望患者流失,即会争取物价部门定价,同时进入医保目录,这样就能以更低价格与其他地方的医院竞争。
不过,即使魏则西事件没有发生,
DC-CIK
在临床应用中问题也在逐渐出现,部分地区也有收紧趋势。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DC-CIK
需要提取患者血液中的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国内部分医院曾发生过因操作不慎导致细胞污染,回输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最终导致患者死亡。但总体而言,其不良反应概率并不高。
江浙部分地方的医保部门也已把
DC-CIK
从医保目录删除,广州市以前允许使用
DC-CIK
的疗法的医院更多,后来压缩到
5
家。
政策反复,医保进退,不但引发患者不解,也使得医生迷惑。有医生就表示,自己曾就
DC-CIK
临床应用和收费违背医学伦理提出质疑,但遭到同事反驳,
“
如果这个疗法有问题,卫生、物价、医保为何会认可?
”
。
魏则西事件后,国家卫生计生委
5
月
5
日发布通知,免疫治疗要
“
按照临床研究的相关规定来执行
”
。一些专家告诉记者,这个要求可能会刹住技术滥用的势头,但是却不能解决更层次的问题。
类似的情况不乏先例,此前被滥用的
LAK
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都曾被叫停,但是并没能阻止后来
DC-CIK
疗法混乱的情况出现。早在
1994
年,原卫生部在禁止
LAK
疗法临床应用的文件就有如下表述:
“
至今仍有一些单位和个人无视国家的各项药政法律法规,不顾广大患者的生命安全,在利益驱动下,无限夸大
LAK
细胞的治疗效果,甚至将其使用到一些非肿瘤患者的身上,滥制滥用,给患者造成了不应有的伤害。
”
此情此景,与今日的魏则西事件如出一辙。
在现行的分类管理制度下,医疗机构更希望免疫治疗被视为技术,这样在收费问题上更加灵活。如果卫生部门同意,他们只需征得物价部门同意即可投入使用,如果能进入医保目录就更好。如果免疫治疗被视为药品,由药监部门管理,将受到更严格的监管。
此外,在解决
“
以药养医
”
问题的压力之下,政府对医院考核僵化,严格要求医院控制
“
药占比
”
。这容易诱导部分医生滥用被视为非药品的
DC-CIK
疗法,部分医院甚至鼓励医生多给患者使用这种疗法,达不到标准还会被罚款。有业内人士指出,
“
如果药占比太高的话,医院领导是有责任的
”
,但是如果免疫治疗不是药品,
“
医院就可以通过扩大非药品收入去冲抵药占比,药占比就会降下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