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政策对医疗服务市场格局的影响

/
德勤管理咨询
中国
医疗
服务市场规模巨大,并且在人口老龄化、城镇化、财富增长以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等因素的驱动下迅速扩容。
新医改
的深入为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行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在深远地影响市场格局。近期,德勤中国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联合德勤研究与洞察力中心共同编纂了一份中国医疗服务行业的分析报告。本报告从医疗服务行业各层面切入,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并向民营
医院
以及公立医院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应对战略。动脉网将分成三大部分一一向大家展示。
中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巨大,并且在人口老龄化、城镇化、财富增长以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等因素的驱动下迅速扩容。
万亿元规模。
图
1
图
2
从需求方来看,人口的老龄化、城镇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财富的增长以及全民医保制度的推进都正在驱动医疗服务市场迅速扩容。相对于飞速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供给的增长步伐却极为缓慢,
2013
年卫生机构数量为
2004
年的
1.2
倍,卫生人员
1.5
倍,卫生机构床位数
1.9
倍。
人口老龄化
我国人口规模大且老龄化的速度有所加快。根据统计年鉴数据,我国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逐年提高,从
2004
年的
7.6%
上升到
2013
年
9.7%
,已达到
1.3
亿人。老年人发病率高,疾病医治疗程长且常伴有并发病,同时老年人也多患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护理和用药,因此是医疗服务的高消费群(图
3
)。人口的老龄化势必伴随着更高的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
图
3
城镇化的推进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家政策的推动,我国城镇率正在不断提升,城镇人口比率从
2004
年的
41.7%
上升到
2013
年的
53.7%
。城镇化将拉动居民收入转而增加对医疗服务的消费需求。根据国家统计局
2013
年数据,城镇居民医疗保健的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的
1.8
倍。另外,城镇化还将带来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城市人群为主的疾病将会有增长的趋势,这也会推动对特殊领域的医疗需求。
医疗消费需求呈现多层次、多元化
民众收入水平的提高、财富的积累以及健康观念的转变将持续推动医疗消费需求向多元化、多层次的方向发展。消费者更加注重隐私,愿意为好的服务和高质专业的医疗技术支付溢价,由此带动了高端医疗的成长;对生活质量的重视和保健知识的增加促进了康复医疗的发展;不同年龄层次的需求促使了不同专科领域的形成;从
“
有病才医
”
向注重保健的观念的转变更是拉动了健康服务产业,推动医疗服务的范畴从单纯的疾病治疗向养生、保健护理等多元化的领域拓展。医疗消费需求多层次多样化的趋势将驱动整个医疗服务产业纵向增长,而整个产业蛋糕的增长又将伴随着行业的进一步细化,推动需求向纵深发展。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推进
在过去几年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在广覆盖、保基本的基础上,覆盖深度也逐步提高。据发改委消息,
2014
年上半年,我国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医保三项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
95%
以上,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
280
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达到
70%
以上和
75%
左右。同时国家还积极推动大病保险,卫计生委在
2014
年
2
月发布《国务院医改办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大兵保险工作的通知》指出,尚未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的省份要在
2014
年
6
月底前启动试点工作。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逐步推进将持续提升民众的支付能力,拉动医疗服务需求。
医改政策将深远影响医疗服务市场格局
国务院
2009
年
4
月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打响了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发令枪。此次医改以把基本医疗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为核心理念,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基本原则,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在过去
5
年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分级诊疗的医疗服务体系已基本建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的建立正在推进;覆盖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形成,覆盖面和保障深度不断扩大;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正在进行,对医疗费用的控制作用初步显现;
公立医院改革
进入攻坚期,围绕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所进行的机制创新不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将持续向纵深发展,在保证全民基本医疗服务的可达性和可支付性的基础上,提升质量满足民众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新医改的深入为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行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开启了公立医院机制和体制改革的征程。
在
2009
到
2015
年间,医改政策主要集中在建立基层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上,应对的是医疗服务可及性和可支付性的问题。在
2016
年到
2020
年间,我们预计中国医改政策将把重点放在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上面。
蒋筱睿,德勤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人
分级的诊疗服务体系
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且多集中于大城市大医院,导致患者无论疾病严重程度都喜欢在大医院就医,大医院不堪重负而城市社区医院、乡村医院和卫生所却又所无人问津。分级诊疗的服务体系正是为了应对看病
“
两头难
”
的问题,通过建立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来引导患者在基层就医,起到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的作用。其主要措施有三方面:一是通过加大对县级医院的投资,建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二是建立医疗联合体,开展双向转诊等机制来促进医疗资源的纵向流动;三是加强基层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培养全科医生,让基层医生在大医院接受培训等方式来提升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成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
2007
年到
2013
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了近
3.7
万个。从《
“
十二五
”
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可以看到,改革重点将会是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建立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比如《方案》提出
2015
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达到
95%
以上并要力争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
90%
左右。
全民医保体系的建设
医保体系的建设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解决民众基本医疗需求的支付问题。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包括城镇职工基本
医疗保险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以覆盖城镇就业和非就业人口、农村人口以及城乡困难人群。在保障基本医疗需求得以满足的基础上,鼓励发展多样化的商业保险以满足民众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医保制度在覆盖面和覆盖深度上的推进以及商业保险的展开有利于提高民众的支付能力,增强医疗服务需求。另一方面是医保的支付制度的改革,结合疾病临床路径的实施对医疗费用的增长起到约束;向基层倾斜,引导民众在基层就医,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形成并且通过纳入非公立医疗机构延伸到对非公立机构医疗人员的监管。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将会推动医保定点医院的盈利模式的转型,医院将在医保费用的约束下更加注重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
公立医院改革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改中最为核心的难点和焦点。
“
以药补医
”
形成了公立医院扭曲的补偿机制,削弱了它的公益性;医院规模过大导致了医疗资源配置的低效,也对民办医院造成了挤出作用;管理职责的不清又减弱了政府的监管作用。公立医院改革以
“
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
”
为主调,
其任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机制。
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部门从公立医院的具体事物中摆脱出来,而且还要完善公立医院的法人治理结构,承担具体的管理职能。具体形式主要是经营权的转让(如政府隶属机构、大型公立医院或者民营企业对其托管)和所有权的转让(管理层收购、股份合作制等)。
调整公立医院的收入结构,解决
“
以药补医
”
的问题。
按照医改相关政策,取消药品加成之后,减少的收入
“
缺口
”
将通过增加政府收入、药事服务费和技术服务费来解决。据卫生年鉴数据,我国综合医院药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虽然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在
2012
年仍高达
39.7%
,可见该项改革的难度。同时政府财政投入的增加也意味着政府需要加大对公立医院治理和运行机制的监控以提高政府投入的效益。
国务院办公厅在
2014
年
5
月发布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014
年重点工作任务》中,把推动公立医院改革被放在了首要位置,并硬性规定了各项任务的具体完成时间,显示我国医改开始向纵深方向有力推进。《任务》指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中之重,将新增
700
个试点县(市),覆盖
50%
以上的县(市)、
5
亿农村人口。药品加成在县级医院的取消势必加大对财政补助的需求,当地政府有可能加速推动公立医院改制和托管,为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行业打开了一个窗口。另外《任务》还强调了公立医院的规划布局,提出在原则上不再扩大公立医院规模,这也为社会办医留出了空间。
多元化办医
我国医疗供给严重滞后,同时公立医院运营效率较低,导致医疗供需失衡。多元化办医的基本方向是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本质满足基本医疗需求,同时引进社会资本补充医疗服务满足多元化的需求。社会资本的参与不仅可以增加供给还可以激活市场竞争倒逼公立医院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自
2009
年以来国家多次出台政策支持社会资本办医,力度也不断加强。在
2014
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中,政府再次就放宽准入条件,优化办医政策环境以及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做出部署,而各地也在实施细则中逐步推进。比如北京不仅取消医师多点执业在地点数量的上限而且在办理程序上也无须经过医院审批。商务部下发通知,允许境外投资者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等
7
个省(市)设立外资独资医院。随着各项要求在未来各地实施细则中进一步落实,民营医院的发展还将加速。
各市、区政府应发挥政府平台的作用,整合区域性公立、私立医疗资源及周边资源,如医疗后勤、体检、研发等,促进形成
“
医疗生态圈
”
,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协同效应。当然,这一整合资源的任务亦可以由商业机构担当,利用上下游供应链的合作关系,凭借网络消费者平台实现以轻资产整合重资产建立生态圈的目标。
吴苹,德勤中国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全国领导人
(原文标题:德勤丨中国医疗服务行业分析报告一:医改政策对医疗服务市场格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