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刮出来的 “痧痕”,是体内的湿气?医生为你揭秘,快来学习

刮痧后皮肤上那些紫红色的印记,常被说成是"湿气排出"的证据。这些神秘痕迹到底怎么来的?现代医学给出了意想不到的答案。
一、痧痕形成的真相
1、毛细血管破裂现象
刮痧时摩擦导致皮下微小血管破裂,红细胞外渗形成淤血。这与拔罐原理类似,属于机械性损伤反应。
2、个体差异明显
凝血功能不同的人出痧程度差异很大。血小板较少者更容易出现深色痧痕,与体质无关。
3、与湿气无直接关联
中医所谓"湿气"是功能失调描述,不能等同于可见物质。痧痕颜色深浅主要取决于皮下血管分布密度。
二、正确看待刮痧作用
1、局部微循环改善
适度刮痧能促进局部血流,但效果仅持续数小时。过度操作反而会造成软组织损伤。
2、痛阈暂时性提高
通过刺激引发内啡肽释放,这解释了刮痧后暂时的轻松感。但并非真正"排毒"。
3、心理暗示效应
传统疗法的仪式感本身就能产生30%左右的安慰剂效应,这是正常的心理生理反应。
三、安全刮痧注意事项
1、避开危险区域
颈部两侧、脊柱正中线等部位血管神经密集,不建议自行操作。
2、控制力.度频率
每周不超过1次,皮肤出现瘀点即应停止。糖尿病患者等凝血异常人群慎用。
3、正确护理创面
刮后4小时内避免碰水,可冷敷减轻渗出。不要抓挠结痂部位。
四、这些情况要警惕
1、异常颜色变化
出现鲜红色片状出血或黑色网状纹路,可能提示血管病变。
2、持续疼痛肿胀
超过24小时不缓解需就医,排除深层组织损伤。
3、伴随全身症状
如发热、乏力等可能是感染征兆,应立即处理。
刮痧作为传统外治法,适度使用确实能带来舒适感。但不必神化那些痧痕,更不要为了追求出痧而过度操作。了解身体反应的真实原理,才能让传统疗法发挥真正价值。下次刮痧时,记得温柔对待自己的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