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体积偏低怎么回事
发布时间:2021-09-0977337次播放
视频内容:
红细胞体积偏低的原因如下:一,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因是铁缺乏,引起红细胞形态发生了一些变化。补充铁剂以后,这部分病人随着贫血的纠正,血红蛋白的上升,红细胞体积多数可以迅速的恢复正常。二,地中海贫血的病人,血常规可以检测出平均红细胞体积的减少。地中海贫血基因导致血红蛋白肽链的合成障碍,生成的红细胞体积很明显小于正常的红细胞。三,炎症性贫血所导致的贫血,一部分病人会出现平均红细胞体积的减少。
建议病人到血液科就诊,检查后确定导致红细胞体积减小的原因。根据不同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用微信“扫一扫”图中二维码,
即可把视频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相关推荐
血红素高是怎么回事

血红素指的是临床上的血色素,现在正规的名称叫做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的升高是什么原因,常见的有血液系统疾病导致了血红蛋白升高,也有生理性的原因导致了血红蛋白的升高,还有一些非血液系统疾病所继发的血红蛋白升高。血液系统疾病引起血红蛋白的升高,常见的有骨髓增殖性肿瘤,比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等,一些慢性白血病特别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也能引起血红蛋白的升高;生理性的血红蛋白升高,常见于一些长期高原居住的人群。长期高原居住,由于氧的缺乏,造血受到刺激,产生更多的红细胞和氧结合,缓解体内缺氧的状态;其他疾病继发的病理性血红蛋白升高,也常和慢性缺氧有关系,比如长期慢性肺心病的病人,常会看到血红蛋白轻度的升高。
白细胞高是因为细菌感染还是因为病毒感染

白细胞升高是判断细菌或者病毒感染的重要实验室标准。在感染的时候,无论是细菌的感染还是病毒的感染,都能引起白细胞的升高。所以还要再看白细胞升高,是以哪一类的细胞升高为主。白细胞里面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单核细胞等这几类常见的细胞。细菌感染的时候,最常见的还是中性粒细胞升高,所以看到血常规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的比值和绝对值升高、有相应的感染灶表现、有发热等等感染的表现,基本上从临床上可以预估这个病人很可能是细菌性的感染。而病毒的感染虽然可以造成白细胞升高,但升高的往往是淋巴细胞或者单核细胞,进行手工分片的时候,可以看到淋巴比值升高,出现一定比例的异型淋巴细胞,有时候还伴有单核细胞的比值升高。结合病人的临床症状,来确定病人是病毒的感染。
前白蛋白低什么原因

血清前白蛋白是一种载体蛋白,在肝脏细胞内合成的,因为蛋白电泳时跑在白蛋白前面,所以称为前白蛋白。前白蛋白低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合成不足,如果肝脏相关的疾病造成肝脏功能下降,就会影响蛋白的合成,导致前白蛋白下降,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急性期、肝硬化中晚期、自身免疫性肝病,这些疾病发生后肝细胞的大量坏死造成肝脏合成能力的下降。第二,蛋白类食物摄入过少、某些疾病造成蛋白的消耗过多,导致人体出现负氮平衡状态,也会出现前白蛋白下降。如肿瘤患者中晚期,出现恶病质的情况下会有前白蛋白的下降,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情况下,人体对于各种营养物质消耗增加,也可能造成前白蛋白的下降。第三,肾脏方面的疾病,造成前白蛋白的排泄过多,某些患者营养不良,长期摄入不足会导致前白蛋白降低。如肾功能不全、肾衰、急性肾炎等情况下,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致大量白蛋白从尿液排泄增多,引起排泄性的前白蛋白减低。前白蛋白低的情况下,一方面积极治疗原发病,肝脏的病变、肾脏的病变、甲状腺亢进的问题等,一定要去专科治疗,控制病情进展,纠正低蛋白血症的状态,提高生命质量。另一方面,适当补充优质的蛋白质,如海参、各种瘦肉、牛奶、鸡蛋等。
中性粒细胞比率偏高是什么病征兆

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外周血细胞中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当中性粒细胞的比例超过75%时是中性粒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率轻度偏高并没有临床诊断意义,如果明显偏高可能是以下疾病的征兆:第一,感染性疾病,因为中性粒细胞是人体抵抗外来病原菌入侵的重要免疫细胞之一,特别是细菌感染可以引起中性粒细胞的明显升高,如大叶性肺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胆囊炎、急性胰腺炎、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胃肠炎、化脓性阑尾炎;另外一些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膜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病、梅毒;一些寄生虫病,如钩端螺旋体病、肺吸虫病等,都可以导致血常规检查时中性粒细胞计数和百分比的明显升高。第二,一些血液系统的疾病,也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的升高,如多发性骨髓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粒细胞性白血病等。第三,在应激创伤、重大手术之后,患者也会出现一过性的中性粒细胞的升高。如大面积烧伤的患者、脑梗或者心肌梗死患者、食物中毒、休克状态等,机体免疫系统自我代偿性反应过程中,白细胞会升高。此外妊娠的状态下也可以出现白细胞的生理性增高。第四,一些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患者,也可以出现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升高。

同型半胱氨酸50μmol/L怎么办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正常范围是5-15μmol/L,如果同型半胱氨酸50μmol/L,可以诊断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同型半胱氨酸偏高对身体的非常有害处的,可以认为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同型半胱氨酸升高和各种心血管、脑血管病变有密切关系,而且也和老年痴呆的发生有一定联系。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可以积极补充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3、维生素B12等药物进行治疗,这些成分是分解高同型半胱氨酸相关酶的一些辅助因子,能够提高同型半胱氨酸分解酶的活性,这样就可以促进体内同型半胱氨酸的分解代谢,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此外注意日常饮食结构的调整,均衡饮食,保证营养的全面,尽量少吃各种肉类、高脂肪和胆固醇类的食物,平时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不要喝酒吸烟,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规律的作息,对于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是有一定帮助的。积极控制一些高危因素,例如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慢性病和同型半胱氨酸的升高是密切相关的,而且也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高危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生是遗传因素和后天因素相互作用造成的,饮食过程中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缺乏,容易导致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分解减少,积聚过多;此外各种肾脏疾病的终末期,影响同型半胱氨酸的排泄,也会造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血浆纤维蛋白原偏高是怎么回事
血浆纤维蛋白原是由肝脏合成的,是一种重要的凝血因子,作为纤维蛋白的前体,在凝血的最后阶段,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参与凝血止血的过程。血浆纤维蛋白原如果升高可能见于以下几种情况:第一,高凝状态的病变,如急性心肌梗死、脑血栓、败血症、动脉粥样硬化活动期,都可能出现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升高。第二,各种炎症、脓毒血症、感染性心肌炎、心内膜炎,此时也会有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升高。第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肾病综合征、风湿性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伴有血浆纤维蛋白原慢性升高。第四,肿瘤患者进行放疗、化疗以后的反应。第五,外伤、烧伤以后,人体处于应激状态,也会伴有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升高现象。第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导致血浆纤维蛋白原偏高的病因不同,患者会有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有些人虽然血浆纤维蛋白偏高,但是没有引起任何不适症状;但是有些情况下原发病会造成一系列症状,如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纤维蛋白原升高,就会有胸前压榨性疼痛、甚至出现晕厥、血压下降等表现;脑血栓引起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会有头痛、恶心、喷射性呕吐,甚至出现昏迷、意识障碍等临床表现。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65岁以后的中老年人,可能有纤维蛋白原增高的趋势,这是造成一些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

抽血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抽血对身体没有影响。抽血是临床常用的医学检查方法,主要目的是确诊疾病或除外某些相似疾病。其次是确定治疗效果、监测药物不良反应。日常常规的抽血,抽一管血液大概是2mL~3mL。而如果是献血,献血单次的量是200mL~400mL,相当于100多管的抽血化验量。献血对身体没有影响,所以抽血是血液化验,对身体也没有影响。很多人会担心抽血是否会造成贫血,其实这些担心完全没有必要。患者应该积极配合临床医生,尽早确诊自己的疾病,通过抽血监测不良反应,使疾病得到最好的最快的诊断和治疗。

白细胞偏高吃什么水果
正常的白细胞的范围是4~10×10^9个/L,如果数值超过了10×10^9个/L,就认为是白细胞偏高。白细胞里包括中性粒细胞,占比50%~70%,淋巴细胞占比20%~40%,还有单核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占比非常少,所以白细胞升高,主要是中性粒细胞的升高或淋巴细胞的升高。中性粒细胞最常见的是细菌性感染,容易发生在上呼吸道的扁桃体、咽部、气道、肺部,或泌尿系统感染、胃肠道的感染。可以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葡萄、梨等水果。淋巴细胞主要是病毒感染引起的。

微量白蛋白偏高是什么原因
微量白蛋白实际上是尿液里边经常检测的内容,主要是反映白蛋白的肾小球功能的指标,血液里边是存在着白蛋白的,是血液当中正常存在的一种蛋白质,反映着营养功能。在做检查的时候,首先检测的是尿常规,看尿蛋白是不是存在异常。一般认为微量白蛋白达到150mg/dl时候,就是达到蛋白尿的异常指标,但是诊断蛋白尿还是要到500mg/dl的程度。如果存在蛋白尿,就要考虑引起肾脏功能异常的原因。如果检测出病人尿里总蛋白增多,微量白蛋白增多,但并不匹配,还要考虑是否存在轻链尿的问题。
嘴唇发黑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