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下肢水肿的原因和治疗

老年人下肢水肿常见于血液循环障碍、心脏功能减退或肾脏问题,需结合病因采取药物、生活方式调整及医疗干预。主要原因包括静脉回流受阻、心功能不全、肾脏疾病及营养不良。
1. 静脉回流受阻
长期站立或久坐导致下肢静脉压力增高,瓣膜功能受损引发水肿。静脉曲张患者常见小腿肿胀伴皮肤色素沉着。建议穿戴医用弹力袜,每日抬高下肢15分钟促进回流。严重者需进行静脉射频消融术、激光治疗或硬化剂注射。
2. 心功能不全
右心衰竭时体循环淤血是老年人水肿主因,常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需限制每日钠盐摄入低于3克,监测体重变化。医生可能开具利尿剂(呋塞米、螺内酯)、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或ACE抑制剂(培哚普利)。每周进行30分钟游泳或坐姿脚踏车锻炼。
3. 肾脏疾病
肾病综合征或慢性肾衰导致蛋白流失,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引发凹陷性水肿。每日蛋白质摄入控制在0.8g/kg体重,优选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临床常用ARB类药物(缬沙坦)、利尿剂(托拉塞米),终末期需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
4. 营养不良
低蛋白血症常见于长期饮食失衡的老年人,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时出现全身水肿。建议每日补充60g优质蛋白,分餐食用蒸蛋羹、豆腐、乳清蛋白粉。配合维生素B族改善吸收,严重者需静脉输注人血白蛋白。
定期监测踝围变化,晨起时用手指按压胫骨前侧,凹陷持续超过30秒需就医。突发水肿伴呼吸困难或尿量骤减应立即急诊。控制基础疾病的同时,保持每日6000步温和活动,睡眠时垫高下肢10厘米,避免穿束膝裤袜。水肿治疗需持续3-6个月随访,肾功能异常者每季度检查尿微量白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