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虫叮咬后周围又起小疱疹

蚊虫叮咬后周围出现小疱疹可能与虫咬皮炎、过敏反应、继发感染、汗疱疹或接触性皮炎有关,可通过局部冷敷、外用药物、口服抗组胺药、抗感染治疗及避免搔抓等方式缓解。
蚊虫叮咬时分泌的唾液蛋白会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导致皮肤出现红色丘疹或水疱,常伴有瘙痒。可使用炉甘石洗剂外涂收敛止痒,瘙痒严重时需在医生指导下短期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
部分人群对蚊虫唾液蛋白过敏,叮咬后会出现迟发型超敏反应,表现为叮咬周围散在分布的小水疱。可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缓解症状,合并明显水肿时可短期服用泼尼松。
搔抓导致皮肤屏障破坏后易继发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形成脓疱或疱疹样皮损。出现化脓性疱疹时需外用莫匹罗星软膏,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需口服头孢类抗生素。
夏季蚊虫叮咬后因局部多汗可能诱发汗疱疹,表现为群集性小水疱伴灼热感。保持患处干燥通风,避免使用刺激性洗剂,严重时可短期外用他克莫司软膏。
涂抹风油精、花露水等驱蚊产品后可能引发接触性过敏,表现为叮咬处周围红斑伴小水疱。立即停用可疑致敏物,用生理盐水冷湿敷,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氢化可的松乳膏。
蚊虫叮咬后需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以防感染。饮食宜清淡,减少海鲜、辛辣食物摄入。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户外活动时使用物理防蚊措施如蚊帐、长袖衣裤。若疱疹持续扩大、出现发热或淋巴结肿大,应及时就医排查带状疱疹等疾病。日常可补充维生素B族改善体质,其代谢产物经汗液排出具有一定驱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