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有哪些种类,分别有什么症状

胃病主要分为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胃癌五大类,症状从腹痛、反酸到呕血不等。具体类型需结合胃镜和病理检查确诊,轻微症状可调整饮食,严重情况需及时就医。
1. 急慢性胃炎
急性胃炎常由酒精、药物或感染引发,表现为突发上腹剧痛、恶心呕吐,严重时呕血。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或长期饮食刺激有关,症状为隐痛、饱胀、嗳气。治疗需消除诱因,药物可选奥美拉唑、铝碳酸镁或抗生素三联疗法。饮食建议小米粥、山药羹,避免辛辣生冷。
2. 胃溃疡
胃黏膜深层损伤形成溃疡,典型症状是餐后1小时规律性灼痛,可能伴随黑便。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治疗采用雷贝拉唑抑制胃酸,硫糖铝保护黏膜,配合克拉霉素等抗生素杀菌。日常可食用猴头菇、南瓜,忌食浓茶咖啡。
3. 胃食管反流病
胃酸反流刺激食管产生烧心感,平躺时加重,伴随咽喉异物感和慢性咳嗽。与食管括约肌松弛、腹压增高有关。药物治疗选择埃索美拉唑、莫沙必利促动力,睡眠时抬高床头15厘米。饮食减少脂肪摄入,推荐燕麦、香蕉,避免薄荷巧克力。
4. 功能性消化不良
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却持续存在餐后饱胀、早饱感,与胃肠动力障碍或内脏高敏感相关。可用多潘立酮改善蠕动,消化酶辅助分解食物。建议少食多餐,选择发酵面食、木瓜等易消化食物,每日步行30分钟促进排空。
5. 胃癌
早期可能仅有食欲减退、消瘦等非特异症状,进展期出现持续疼痛、呕血、贫血。高危人群包括幽门螺杆菌携带者、家族史患者。确诊需胃镜活检,治疗根据分期选择内镜下切除、根治性手术或化疗。术后饮食需高蛋白流质,逐步过渡到软烂食物。
不同胃病症状存在交叉,反复上腹不适超过两周应做胃镜检查。普通胃病通过规范用药和生活方式调整多可控制,但呕血、消瘦、持续疼痛等警示症状需立即就诊排除恶性病变。保持规律饮食、控制压力、戒烟限酒是预防各类胃病的共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