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表现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黄疸和胆汁酸升高,严重时可能引发胎儿窘迫或早产。病因涉及激素变化、遗传易感性及环境因素,需通过药物降胆酸、胎儿监测及必要时提前分娩干预。
1. 皮肤瘙痒是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最典型症状,多始于手掌脚掌,夜间加重,逐渐蔓延至全身。瘙痒由胆汁酸沉积刺激神经末梢引起,需避免抓挠,使用炉甘石洗剂或薄荷醇乳液缓解,严重时口服熊去氧胆酸降低胆汁酸水平。
2. 约10%-20%患者出现轻度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这与胆汁排泄障碍导致胆红素升高有关。需定期检测肝功能,补充维生素K预防凝血异常,同时增加水分摄入促进代谢。
3. 胆汁酸水平超过40μmol/L可能诱发宫缩,增加胎儿缺氧风险。每周需进行胎心监护和超声检查,若孕周达37周或胆汁酸持续>100μmol/L,建议提前终止妊娠。剖宫产可减少胎儿应激反应。
4. 该病与雌激素水平升高相关,双胎妊娠或辅助生殖技术应用者发病率更高。遗传因素如ABCB4基因突变占15%-20%,孕期高脂饮食会加重代谢负担。建议低脂饮食,选择燕麦、芹菜等膳食纤维促进胆汁排出。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需从孕中期开始严密监测,皮肤瘙痒合并黄疸应立即就医。规范治疗可显著降低围产儿死亡率,产后症状通常自行消退,但再次妊娠复发率达60%,需提前告知医生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