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什么病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肠道供血动脉被血栓或栓子堵塞导致的急症,可能引发肠坏死,需立即就医。病因包括房颤血栓脱落、动脉硬化斑块、外伤等,治疗需溶栓、手术取栓或血管重建。
1. 遗传因素
部分人群存在遗传性高凝状态,如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蛋白C/S缺乏症,血液易形成血栓。这类患者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必要时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利伐沙班。
2. 环境因素
长期吸烟、高脂饮食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斑块脱落可能堵塞肠系膜动脉。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损伤风险更高。控制血压血糖、戒烟限酒是关键预防措施。
3. 生理因素
房颤患者心脏左心房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随血流阻塞肠系膜动脉。慢性便秘者腹压增高也可能影响血流。建议房颤患者规律服用抗凝药,便秘者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4. 外伤影响
腹部撞击伤或医源性损伤(如血管造影并发症)可直接损伤血管内膜,诱发局部血栓形成。术后患者需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
5. 病理因素
心内膜炎赘生物脱落、恶性肿瘤癌栓都可能成为栓子来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者侧支循环开放,血栓风险增加。这类患者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同时加强影像学监测。
治疗方法分为三类:
药物溶栓:发病6小时内可使用尿激酶、阿替普酶静脉溶栓,配合肝素抗凝。需严格监测出血风险。
手术干预:包括开腹取栓术、血管搭桥术、坏死肠段切除术。微创血管腔内治疗近年应用增多。
支持疗法: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复发。
典型症状为突发剧烈腹痛与体征不符,早期CT血管造影确诊率超90%。延误治疗24小时以上死亡率达60%,疑似症状应立即就诊血管外科。康复期建议低脂饮食,每日步行30分钟改善循环,定期复查血管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