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类毒素和抗毒素的区别

神经内科编辑 健康小灵通
212次浏览

关键词: #伤风 #破伤风

破伤风类毒素和抗毒素的核心区别在于作用机制:类毒素是灭活毒素用于主动免疫预防,抗毒素是抗体用于紧急中和毒素。类毒素通过刺激机体产生长期免疫力,抗毒素提供即时被动保护。

1. 破伤风类毒素是经过甲醛处理的破伤风毒素,失去毒性但保留免疫原性。作为疫苗主要成分,接种后能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破毒抗体。我国常规免疫程序包括:新生儿出生后接种百白破疫苗(含破伤风类毒素),18-24月龄加强1剂,6岁白破疫苗加强。完成全程接种可维持10年以上保护力。

2. 破伤风抗毒素(TAT)是马血清提取的免疫球蛋白,能直接中和游离毒素。适用于未免疫或免疫不全者的伤口暴露后预防,需在受伤后24小时内肌注。存在过敏风险,使用前需皮试。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HTIG)过敏率更低,但价格较高。抗毒素保护期仅2-4周,不能替代疫苗接种。

3. 临床使用原则差异明显。清洁小伤口且完成基础免疫者无需特殊处理;被土壤污染的伤口,未完成3剂疫苗接种者需同时注射抗毒素和类毒素。手术前免疫状态评估很重要,脾切除等免疫缺陷患者需定期加强接种。特殊职业如军人、建筑工人建议每10年加强1剂。

正确处理破伤风暴露需根据免疫史和伤口情况选择方案。类毒素提供长期保护是防控根本,抗毒素作为应急手段。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可避免频繁使用抗毒素,降低过敏风险。医疗机构应做好两类制剂的规范储存和使用记录。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