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及处理

关键词: #疫苗
关键词: #疫苗
百白破疫苗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局部红肿、发热和食欲减退,多数症状轻微且2-3天内自行缓解。应对措施包括物理降温、局部冷敷和观察护理,严重过敏需立即就医。
1. 局部反应
接种部位红肿、硬结是典型反应,发生率约15%-30%。疫苗中的铝佐剂刺激局部组织产生免疫应答,可能伴随轻微疼痛。处理方法:直径小于3厘米的硬结无需处理;超过3厘米可冷敷,每次10分钟,每日2-3次。避免抓挠或热敷,防止继发感染。
2. 全身反应
38.5℃以下低热占不良反应的20%,与疫苗激活免疫系统有关。处理方案:多饮水,穿着透气衣物,体温超过38.5℃可服用对乙酰氨基酚(10-15mg/kg/次)。持续高热超过48小时或出现惊厥,需排查其他感染源。
3. 消化系统症状
约10%婴幼儿出现食欲不振或轻度腹泻。疫苗成分可能暂时影响肠道菌群平衡。建议少量多餐,选择米汤、苹果泥等易消化食物。母乳喂养可增加喂养频次,配方奶喂养者无需稀释奶粉。
4. 罕见严重反应
过敏性休克发生率低于1/100万,多在接种后30分钟内发生。表现为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等。急救需立即肌注肾上腺素(0.01mg/kg)。血管神经性水肿需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喉头水肿需保持气道通畅。
疫苗接种后需留观30分钟,72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症状持续时间,复种时主动告知医生既往反应史。正确认识疫苗反应与疾病预防的获益比,不因轻微反应拒绝后续免疫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