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出现手足口病应该怎么处理

幼儿园出现手足口病需立即隔离患儿、加强环境消毒、密切观察接触者。该病由肠道病毒引起,5岁以下儿童易感,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多数症状轻微但需警惕重症。
1. 隔离与消毒
确诊患儿需居家隔离至少两周,直至症状完全消失。使用含氯消毒剂对玩具、餐具、门把手高频接触物品擦拭,衣物寝具用60℃以上热水浸泡清洗。教室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1小时,开窗通风不少于3次。
2. 接触者管理
同班儿童实施医学观察10天,每日检查口腔、手足部位。体温超过38.5℃或出现疱疹立即就医。建议接触儿童接种EV71灭活疫苗,对重症保护率达90%以上。教职工接触患儿后需用七步洗手法彻底清洁。
3. 症状处理方案
轻症患儿可居家护理:口腔溃疡用康复新液含漱缓解疼痛,皮肤疱疹涂抹炉甘石洗剂止痒。发热超过38.5℃交替使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间隔4-6小时。制作绿豆百合粥、冬瓜排骨汤等流食,避免酸性食物刺激溃疡。
4. 重症识别指标
持续高热超过3天、肢体抖动、呼吸急促、呕吐嗜睡等症状提示可能发展为脑炎或肺水肿。出现以上情况需立即住院治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重症病例可能需机械通气支持。
幼儿园应建立传染病应急预案,流行季节加强晨检,发现疑似病例立即报告疾控中心。家长可给孩子补充维生素C和锌制剂增强免疫力,疾病流行期间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正确认知疾病传播途径和防护措施,能有效控制疫情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