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怎么回事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可能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肺血管病变、胸廓畸形、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氧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呼吸康复训练、控制原发病等方式干预。
长期吸烟或空气污染导致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是主要诱因,气道炎症持续损伤肺组织,引起肺泡壁破坏和肺动脉压力升高。治疗需结合支气管扩张剂如氨茶碱、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并严格戒烟。
肺部血管阻力持续增加使右心室负荷加重,可能与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或结缔组织病相关,表现为活动后气促和下肢水肿。使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如波生坦或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可改善血管舒张功能。
肺血栓栓塞症反复发作或血管炎性疾病会导致肺血管床减少,右心需代偿性增强收缩力。抗凝治疗如华法林适用于血栓性疾病,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可用于血管炎治疗。
严重脊柱侧弯或胸廓成形术后可能限制肺部扩张,长期低氧血症刺激红细胞增多,增加血液黏稠度。需通过矫形手术改善胸廓容积,必要时行长期家庭氧疗。
夜间反复缺氧导致肺动脉收缩,长期可引发右心室肥厚。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能有效改善夜间氧合,减轻心脏负荷。
患者日常需保持低盐高蛋白饮食,适当进行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训练,监测体重及下肢水肿情况。冬季注意保暖防感冒,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定期复查血气分析和心脏超声,出现咯血或意识改变需立即就医。建议采用斜坡卧位睡眠减轻呼吸困难,避免高原旅行和剧烈运动。